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早期敦煌壁画的材质表现初探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185
刘皓璐

  (北京100000)

  纵观美术史,矿物色作为赋色材料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其中材有美是指材料有其自身材质的美。作为最基础的绘画载体,矿物色本身具有天然的光泽,本身就是一种美,给画面带来了材质之美。矿物色具备强烈的绘画语言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媒介材料。

  在中国美术史上,中国书画的基础理论、主要的石窟开凿都在魏晋时期相继发展,此时纸绢画无存,因此遗存的以矿物色为艺术语言形态的早期壁画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对壁画艺术中使用的材料进行研究,归纳其艺术表现特征,挖掘其材料运用方式,传承壁画的同时也丰富创作的形式语言。

一、敦煌壁画的材料结构

根据矿物材质的特殊性,归纳出壁画多层色面的构成特点。敦煌石窟壁画由支撑体—砾石层、基础层(地仗层)—石灰草灰层、颜料层、腐化层、浮尘层构成。颜料层是壁画最初绘制的原始状态。早期敦煌壁画采用单色的天然矿物色为主色,辅以植物色和间色。天然矿物色在正常条件下比较稳定,因此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依旧色泽鲜艳。腐化层是矿物颜料与其他颜色混合后日久形成的氧化褪色。浮尘层指壁画最表面日久落灰形成的现状,完整的诠释了时间对画面的改变。时间仍在继续重塑着色彩,层层累积最终形成了敦煌壁画沉稳、凝重、饱和的现貌。

二、早期壁画的材质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创作的颜料色系已基本齐全,为画家在赋色时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北魏壁画色彩浓重淳厚,西魏则明快活泼、愈趋华丽,色块明显流动起来。隋朝、初唐壁画是壁画的成熟期,材料语言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丰富多元。以初唐第57窟菩萨造像为例,不同壁面展示了南北朝时期不同的风格,色彩庄重和谐,平面中有起伏厚重的体积感,也看出矿物色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该菩萨脸部及肤色处理与其他壁面不同处在于,灰白的肤色中透着珊瑚红暖色,其他壁面是在白色底面上用赭红色及其他重色。

  从色彩应用的角度来看,早期壁画混色少,矿物质颜料直接涂绘或多层叠加,很少混色。

三、矿物颜料的材质特性及运用

古代壁画中,通过不同颜色的叠加来表现丰富的色彩变化。随着颜色材料品种的丰富,矿物颜料加工技术细化,每种天然矿物色可以制作成十余种粗细大小不同深浅变化的色号,更有效的发挥颜色的表现性,形成丰富的画面效果。传统矿物质颜料的颗粒特性,要求着色时多遍涂染叠加,不同的颜色叠加逐步形成画面的厚重质感。

  常用技法有罩色渲染法、交错叠色法、水洗法、积色法、撞色法、平涂法、刮色法、剥落法等。

  1.罩色渲染法:这是矿物色最常用的技法,矿物色的颗粒特性,在施色过程不能一次完成,须重复罩染几次才会呈现矿物色材质独有的光泽和亮丽,达到凸显的效果。

  2.交错叠色法:这是平涂法扩展开的技法。矿物色可以堆叠,通过施色、罩染,使几种颜色在分层叠染后呈现出色彩的丰富性。由于颗粒状的矿物色在画面中是以点状分布,留有空隙,同一色叠加会使颜色发色饱和,不同的颜色叠加会形成丰富的色块效果。

  3.水洗法:由于颜色都是层层叠加而成,用水反复冲洗掉部分颜色,好比给画面做减法,透出底下斑驳的颜色,朦胧的美感,犹如鬼斧神功。

  4.挂汤法:临摹壁画后期调整中常出现的方法,用植物色罩染改变矿物色的鲜明度,呈现厚重沉稳的色彩。画面在最后的调整中会显得“粉气”,根据画面的需求,需要使用透明水色罩染。

  以上介绍了创作中常用到的几种技法,使用方法远不止这些。矿物色的使用技法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掌握的,在看似简单的水、胶、矿物色颗粒融合、研磨调制过程中,体悟它的内在本质,从中总结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使我们所表现的造型视觉上更有质感更有张力,画面更丰富独特。

四、结语

古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于自然,取材同样来自大自然,以色传神,让材质自身来创造一个“形神结合”的再创。研究矿物色表现美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对颜色的运用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作为创作者,达到对材质语言自由表达的地步,完成画面色彩的高级表现,也是一个艰苦的探索历程,而技巧仅仅是起点,成熟的技法与具有审美价值的“意”共同作用于画面,无形的意通过有形的画面来表达,才有可能产生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