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揭开往日伤疤,反思教育现象——沿用卢梭《忏悔录》的描写态度与方式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066
刘叔平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410100)

  最近在家认真读了法国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的传记文学著作《忏悔录》。对于卢梭,我们并不陌生,他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另一部著作《爱弥儿》更是教育界的一部经典。

  在卢梭的《忏悔录》里,虽然又一次看到了人性本善和家庭环境、古代历史人物对一个人的深刻影响,找到了恩格斯将这部著作誉为“辩证法的杰作”的原因。但更佩服与欣赏卢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的一生,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的做法。同时自己也产生了一些想法,也想沿用伟大卢梭的“用诚实、坦率的态度”,揭开在学习生涯中遇到的,与任教过的一些老师有关的、至此之前一直深藏于心的事情。这些事情,或念念不忘,或对心灵造成过伤害,或让当时的我疑惑难堪。

  五岁时进了村小学,那时虽然要比同学们小一岁,学习成绩却远远超过他们。这主要是因为有个很重视学习的妈妈,在幼年期,她给了在当时的农村几乎没有的早教,加之天资不差,因此学习能力和成绩大大超过了班上大我一岁的同学们。

  启蒙老师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白白胖胖,觉得她很可爱。记得那时她会给没有削好铅笔的学生削铅笔,大家排着队,拿着待削的铅笔很快乐地等着轮到自己。而我的铅笔都在前一天晚上由妈妈一支支削好,所以并不是队伍中的一员。但却望着那支快乐的队伍心生羡慕。一天,终于抵不住那支队伍的诱惑,悄悄用力将铅笔弄断,也排到了队伍中。那天的削笔队伍要比以往更长,老师在接过铅笔时抬起久久未抬起过的脖子,面露累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看着正在为我削着笔的老师,心里顿时内疚与惭愧,此后再也没有要老师削笔了,尽管那支队伍依然快乐的让人羡慕。

  一天,在课堂上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很快做完并已给老师批改好。慢慢的,班上出现一部分学生已完成任务,一部分学生正在排队请老师批改,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写完的情况。老师说:做完的同学可以去帮助其他没有做完的同学,也可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读书。老师的话让我无比开心,因为马上可以像老师一样去辅导不会做的同学,实现早就想当当小老师的心愿。于是就开始去找平时认为成绩很差的同学,问正在咬笔头的他们需不需要帮忙。奇怪的是,虽然他们的作业本上白白的,但他们都不需要帮助,很肯定地拒绝。但我热情丝毫未减,仍然一个个问下去,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满教室走动了。正当热情洋溢地走在想实现自己小小教师梦的路上时,老师走来,说:怎么满教室跑,快到座位上读书。我灰溜溜的来到自己的座位上,对着课本第一次没有了想读想看的欲望,心情很复杂。不明白老师为何会生这么大的气,她不是说可以去帮助其他同学吗?可如果不去问他们,怎么会知道他们需不需要帮助呢?同时也很伤心,因为被老师打就是坏孩子了……很想去告诉老师:并不是故意要违反纪律的,只是想帮助那些不会做的同学,想像她平日威风地给我们教授知识一样,但没有那份勇气。

  以往回家后会把学校里发生的事全告诉妈妈,这次却没有将这事告诉妈妈。虽然认为老师是错误的,但对自己的判断不确定,还是认为老师应该更对,因为她是老师。而且很害怕妈妈知道这件事后会认为自己变坏了,会再一次批评。所以虽然人生的第一次挨打如此具有历史性,但在这之前却未对任何人谈起过。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一个五岁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多的想法,怎么会想得如此细腻?可事实就是这样,这就是当时小小的自己全部的所感所想。直至今日,过去已快三十年后的今日,对此事也依然记忆犹新,就如同发生在刚才。

  回忆这件事时,很自然就想到了初中发生的另一件事。当时刚进初一,任教我们班英语课的是一位在大学最后一年来我校实习的年轻女老师,她上课时班上很吵,而她好像有些无计可施。开学不久,她面向全校老师上公开课。在那次公开课上,她叫了我这个在她眼里是好学生的学生回答问题,可当时真的不知道她在讲什么,呆呆地站着,答不上来。女老师满脸通红,我更是羞愧难当。后来也不知道这节课是怎么结束的,当下课铃响起时,无比难过地低下了头。这时,一位另一个班的英语老师走到了身边,她姓潘,是爸爸的同事,她认识我,肯定也看到了刚才在课堂上发生的,令自己想找地洞的那一幕。她轻轻翻开放在桌上的英语课堂本,认真看了我的作业,然后温柔地指着那些红色的“X”告诉我正确的答案。虽然整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很短,但却十分清晰的记得她讲述的内容:Be动词的用法。此后,这个知识点深深地刻在了脑中。

  后来分析为何回答不上老师问题的原因,不是学习不认真,而是那位老师真的没有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没有好好地将知识点进行传授。很庆幸当时没有人指着我的鼻子,以对我负责的态度生气地说:就是你平时不认真,老师提问答不上来吧?我万分感谢这位潘老师当时能看出事情的真相,能走到身边,给刚才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了脸后,陷入深深自责的孩子无比需要的安慰;替对英语学习已经感到吃力和沮丧的孩子排除难题,给予信心和鼓励。虽然潘老师没有任教我们班的英语课,但就是那短短的几分钟,自己却已默默地认定了她是人生路上的恩师。

  这些事都对后来的教师生涯和身为母亲的日子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不满21岁就走进了教师队伍,但仿佛要比很多老师更懂孩子,深知孩子们都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与思想,绝对不是大人们常说的:他们什么都不懂!也更认为没有天生就是坏孩子的孩子,他们犯了错误,很多都是源于他们不知道这是个错误,或者只是遵照了他们自己的想法而为之。也因此,常常会在一个孩子做了大人认为的不对的事情时,蹲下来,轻轻地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的答案或让人大吃一惊,或让人哭笑不得。

  当看到很多大人指着自己的学生或孩子一声高过一声的质问时,尤其是在孩子做错事,对孩子大打出手时,心是纠结难受的,因为深知“棍棒下出孝子”的传统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之深,也明白在那个矛盾冲突十分激烈的当口做不了什么。当看到很多孩子在遭遇很多不公平对待的情况下,不能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和心声时,仿佛就能看到他身后那个冷漠、高高在上的权威人物,这些人日积月累给予孩子的压力已经让孩子丧失了争取的勇气!

  大人,包括教师和家长,他们常常会以一把“戒尺”,粗暴地评价孩子们的诸多行为,用“为你好”、“不管不行”的无比崇高的理由管教着孩子,却没有去关注孩子们的心里想法。慢慢的,很多人就会说:我的孩子不和我讲话了。

  在读卢梭《忏悔录》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人们对待很多简单问题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认识?还要将自己曾经遭受的不好又凌驾在孩子身上呢?自己也试图去找存在的原因。

  首先,生活在真实生活里的我们,很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其次,看到求学于师范学校的自己,虽然学了不少教育学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但书中冷峻的理论并没有深深记住,更多的是通过死记硬背后去应付各种考试了。可见没有实践的理论更多还是呆在书本里。于是认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诚实、坦率、近乎残忍地揭露,揭开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来进行反思,其中最多的当然是教育现象,因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今天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回忆,就很好的反思了儿童心理特征、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现今仍存在大人(包括教师和家长)会体罚孩子、不明就里居高临下地质问孩子等教育过失和教育现象。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部可供参考和研究的历史。同时也希望,当我们面对孩子时,请更多一分爱意和耐心,不要让生活中看似很有道理的“道理”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生活走向了别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