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甘肃 甘南747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们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联系。它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同民族的信仰、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历程,体现出各民族独特的气质和精神,以及民族内部强大的团结力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在物质需求不断增大的社会发展趋势中,人们对“文化遗产”这个词语不是很敏感。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大多注重物质文化遗产,而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我们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的气质,是每个民族的“明星”。如今,在这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网上的热搜会是某某明星,或者事件,文化遗产等类的词汇几乎没有出现,但每当某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消失,人们才会对其关注,并惋惜其消失,却不曾了解存在的意义。我们会有疑问说,什么样的遗产才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见证了民族的发展历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当代发展的需要,也为国家健康持续地发展奠定文化基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要想提高国家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就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就要注重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就要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的作品成为世界上最多的国家。甘南藏族自治州地理位置属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是古代内地进入西域的门户,有藏、汉、回、蒙、土等多种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的人们在千百年内地文化和西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的氛围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形态。对此自治州政府也十分重视,从1986年开始各级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对我州各县的非遗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出版了《甘南民歌》县卷和《甘南藏族民歌集成》、《甘南民间谚语》、《甘南“南木特”藏戏唱腔集》等专著。2003年州文化出版局、州文化馆组织专家对分布在我州境内的“南木特”藏戏、藏族民歌、扎木聂琴弹唱、洮砚制作技艺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搜集、整理、录像、录音并进行了妥善保存。目前我州的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38项、州级非遗保护名录149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518项,这些成绩与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我州各级文化部门、各级文化馆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级文化部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工作能力,极大的鼓舞了保护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工作能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的问题
1.在城市化发展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方面出现了问题,例如甘南藏族民歌,其歌词和乐曲以前没有文字传承,均系民间艺人们心记、口传、并通过歌唱、伴奏而传给后辈,经过社会的近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青年一代不愿意接受和学习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导致其有濒临失传的危险。2.在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保护上也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出现了无保护机构的现象。例如甘南藏族唐卡画,由于没有专门的保护机构,师徒相传方面缺乏保护和挖掘意识,仅靠几个民间艺人和僧人来传承“唐卡”艺术是远远不够。为此,我们应该呼吁当地政府部门,建立“唐卡”艺术研究机构或培训机构,培训一定数量的“唐卡”绘画者和研究者,以此来保障“唐卡”艺术的发展。
3.在传承的基础上,最为迫切的任务是如何保护传承人的问题。例如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牛角琴演奏技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娱乐形式正以广播、电视等所代替,牛角琴传承人愈来愈少,原生态的演奏环境受到冲击,年轻人的价值取向转变,追求的是时尚娱乐,欣赏、传承古老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与日俱减,牛角琴演奏的空间愈来愈小;传承链濒临断裂。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政府机构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普查,了解作品的种类、分布、当地的历史发展背景,从而制定保护计划。政府应对不同的文化遗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进行长远的保护工作规划。作为非物质文化保护者,应该提高文化保护的意识,提升相应的工作技能。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对中国但仅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也不应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而任重道远的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作为公民应该做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准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