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敏感期”一词是指,儿童在某个特定年龄段做某件事的兴致特别高,发展特别快。如果家长阻碍儿童在这一敏感期里的特定活动,错过敏感期,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后期无法弥补。学龄前儿童(下文出现“儿童”皆指3-6岁学龄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敏感期,涂鸦绘画敏感期就是其中之一。
握着画笔涂涂画画,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活动,时常令成年人难以理解的涂鸦作品对儿童具有独特含义:儿童通过涂鸦认识、表达周围的事物。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0-6岁的儿童对周边事物的认知依赖于“符号”而建立,常使用各种符号来代表看到、理解的东西。因此也就有了成年人眼里“不规则的圈加一个小三角”——竟然就是一只小鸡?再比如,低龄儿童画人物时,会用一个圆圈加两根竖线代表一个人(我们称之为“头足人像”),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儿童对人物的理解还不能达到由躯干到四肢,可这就是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认识到、理解到的事物。这种用涂鸦绘画进行表征的方式是自然生长出的,不是人为教授得来。
如果成年人看到儿童在愉快地涂画着一些看起来令人“一头雾水”的东西时,不宜着急和发表建议,因为这些看起来不规则的图形都代表了一定含义,而对于这些含义的解读应交由孩子完成。
“说画”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实验表明,0-6岁的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具有“自我中心性,年龄越小表现越突出。举例来说,如果你曾在幼儿园观察一群小朋友讨论事情,就会发现即使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似乎在“商讨”什么,但实际上每个小朋友都在说自己的事,无法从其他小朋友的话里获得某种讯息并作出关联回应。也就是说,这些儿童关注的是自己的想法和逻辑,而不是尝试理解其他人,更不用谈顺应成人的想法来思考表达,他们是参照自己来理解他人,成人应多倾听儿童的描述来了解他们的想法。从儿童的描述中你才会知道,原来他的画面描绘了:翱翔天空的游鱼、经历了千山万水的一片叶子、来自外星世界探秘的麻雀使者……
本文引入概念——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它是在儿童探索周围时产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是在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培养中产生。个体只有有了自我意识,才会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例如,幼儿刚学会抓握画笔并涂抹时,说明他区分了“自己”和“周围其他东西”,并试图借助工具改变其他事物,这一系列过程就是一定自我意识的表现。当成人看到儿童画出了第一个“符号”时,先不宜打断,直到儿童自己停止动作后,再与其一同回看涂画的痕迹,认真倾听他的讲述,并充分表达赞扬和欣赏。这样做的意义不仅是简单的夸奖,而是促使儿童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及肯定,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其自信、自尊的体验。
在涂鸦“说画”环节中,儿童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极好的锻炼。儿童从日常生活中,及大人的影响之下,逐渐产生一种对因果的判断方式,逻辑思维应运而生。3-4岁左右的儿童逐渐具备逻辑思维能力;5岁左右有75%的儿童可以进行推理活动;6-7岁则全部孩子都可以进行逻辑推理。
起初儿童対画面的描述没有规划,看到什么说什么,没有顺序,喜欢哪个就最先描述,想起哪里随时添回去。经过一段时间的说画锻炼,儿童的描述顺序就会变得更有逻辑性,时间、因果、方向等都有可能成为他描述画面的线索。儿童通过一些恰当的引导语提示描述画面内容、讲述所画事物之间的关系、分享涂鸦时的感受等……这使形象、看得见的图画性表现和抽象、理性的思维同步发展,有助于逻辑推理能力、分析总结能力的提升。
创造力来源于无穷的想象力。涂鸦绘画可以促使儿童将想象到的东西用画笔呈现出来——晚霞是太阳公公刚脱下的衣裳,小雨是一块块透明亮丽的橡皮擦。这些富有情趣、生动的表达,往往是成人猜不到、摸不透的,需要儿童亲自讲解。
涂鸦过程中,儿童不断以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表达所见、所想,表达喜好、情感。正如前文所提,涂鸦是儿童的“语言”,涂鸦结束后,家长或老师和儿童互动会更好。家长和老师们通过一定言语上的激发,对孩子进行提问、引导,促使儿童有方向地理顺思路和想法,有助于他们自信地表达自己。
儿童的健康成长包含身心双向健康发展,家长和教师应当顺应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孩子成长。抓住涂鸦绘画敏感期,鼓励儿童大胆说“画”,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锻炼思维想象的好方式。绘画涂鸦从不应以把儿童培养成画家为目的,而是通过涂鸦这一手段,帮助父母体会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用更好的方式爱孩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