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清末日本《西太后传》一书所塑造的慈禧太后形象及其影响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8795
潘喜颜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418)

一、引言

慈禧太后(1835-1908年),即叶赫那拉氏,俗称西太后,中国清代咸丰帝之妃,是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长期以来有关慈禧的论著和文艺作品,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的一面,甚至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国人的心中,慈禧已然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顽固派的总头子,绞杀戊戌变法的刽子手。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慈禧太后的研究逐渐摆脱脸谱化、道德化评价,众多的传记作品使得她的形象日趋丰满,甚至有一部电视剧《走向共和》将她塑造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形象。那么清末时国人如何看待慈禧太后呢?在清末封建专制统治下,国人不敢公然议论慈禧太后的是非,但翻译了一部日本人撰写的慈禧太后的传记作品,即《(亡国之尤物)西太后》,可以侧面了解一下时人的看法。

二、《(亡国之尤物)西太后》简介

《(亡国之尤物)西太后》由日本学者中久喜信周(1876-1933年)著,日文原著名《西太后传》,由日本民友社出版,知非书会1902年将此书译为中文,名为《(亡国之尤物)西太后》,价目洋二角五。该书扉页附有慈禧太后像,上有“亡国之尤物那拉氏翠姐儿即西太后”字样。全书仅十四页,共二十章:第一章美人与国家;第二章满洲之开基;第三章西太后之幼时;第四章运命之錀;第五章宠遇日厚;第六章热河蒙尘;第七章西太后之专制;第八章皇位继承问题;第九章宫里之西太后;第十章让位后之西太后;第十一章西太后与光绪帝;第十二章戊戌大悲剧;第十三章端王与西太后;第十四章太原蒙尘;第十五章移跸西安;第十六章蒙尘后之北京;第十七章不文之口碑;第十八章西太后之逸事;第十九章西太后之风采;第二十章则天皇后与西太后。该书对慈禧太后的日常生活及在位期间的军政大事均有涉及。

三、《(亡国之尤物)西太后》中的西太后形象

该书对慈禧太后的看法从书名中可窥见一斑,译者在“西太后”前特意加上“亡国之尤物”五字,在慈禧太后像上亦有“亡国之尤物”五字,这五个字奠定了该书的基调。在论述生平事迹以前,作者先以“美人与国家”为题,论述慈禧这个“尤物”能够误国的原因,然后才切入正题:“自古倾国非寇非乱,由美人之颦笑而已。纣宠妲己而殷祀绝,幽媚褒姒而周鼎东,唐皇爱杨妃两京危于累卵,韩皇纳闵姬八道纷如乱麻,清廷西太后垂簾摄政之晚年,内则满汉睽离,外则疆隅日蹙。胶州之澳,金山之阳,任外人之跋扈;康乾之盛,茫茫如梦,锦绣江山丧于腻粉。其如何之经历伟力,实支那历史所希见之女性也。”。①然后二、三、四、五章,略述满洲之开基、西太后之幼时,指出其幼时家庭贫寒,被鬻为女婢,但姿容艳绝,才气纵横,颇受主人喜爱,教以书画及一切琴棋杂艺,因天资聪明,无不通晓。并习得善哭之俗,被称为是亡国之朕兆。第四、五章叙述西太后因绝世之才色而被选入宫,逐渐受宠。然后主要从西太后专权、西太后亡国、西太后个性特征的角度塑造了慈禧太后“亡国之尤物”的形象。

(一)西太后之专制

在该书中,西太后之专权首先体现在她与恭亲王的关系上,体现在西太后夺权与固权上。

  该书第七章以“西太后之专制”为题,描述了慈禧太后对恭亲王的利用与牵制。咸丰病死后,西太后之子载淳登基为同治帝,“恭亲王受遗摄政,总揽万机,东太后、西太后司保育幼帝之事。恭亲王者,咸丰帝弟,握实权,际热河蒙尘,与英佛议和,咸丰十一年置总理衙门,王为首席,威权赫赫,西太后恶之,思夺其摄政之权,遂假先帝葬仪有失典之名,处数臣之酷刑,隐以威王。同治四年四月,黜恭王于外庭,不久复其职,皆示以家法可畏之威力,力挫王之胆,而使察其意,屈从于绣鞋之下也。后光绪十年,王又渐侵西太后之势力,西太后黜之,代以醇亲王。醇亲王文雅风流之士,志行不如恭亲王,无经世实务,而西太后实又依赖李鸿章才干,以补其缺憾也。西太后之专制,概如此类。加之临机之才,应变之智,举国无敌,故垂簾听政。时发逆猖狂,捻匪、回匪之乱,安南、伊犁之变,国步多艰,而用曾国藩、刘锦堂、左宗棠、多隆阿、李鸿章、彭玉麟、冯子材、李秉衡诸俊杰,外将革尔、白齐文、戈登等,巧于操纵,拨乱反正,禹域十八省,渐为小康,猛将如虎,勇士如羊,西太后威权赫赫,如朝曦冲天,八荒皆照矣”。②

  其次,慈禧之专权还体现在王位继承问题上。

  根据该书的记述,同治帝死后,西太后热中于政柄,节哀顺变,王位继承问题因此而起。按照亲属关系,咸丰帝弟醇亲王最亲,“咸丰帝弟醇亲王既殁,当立其子端郡王载漪,此理易见,本无所用其争也。而西太后则以端郡王载漪已达壮龄,立之无益于己,故以冲幼之载湉入继大统,迅雷不遑掩耳,诸皇族哑然,皇后愤死,吴可读以尸谏,折留中不发,而西太后揽政、握实权如昨也,乌乎,狡矣。”③

  再次,慈禧之专权体现在西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上。

  从亲缘关系上讲,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慈禧是光绪的姨娘;光绪的父亲是慈禧丈夫的弟弟,慈禧还是光绪的伯母。这一点学界并无异议。但从政治说,二者的关系又扑朔迷离,学界也议论纷纭,但慈禧压制光绪这一点却是共识。《(亡国之尤物)西太后》通过慈禧揽权、打击亲近光绪帝的大臣、对待光绪帝的态度等方面论述了西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该书第十章指出:“光绪二十年,西太后举行六十万寿后归政皇上,以西太后生平观之,知其非本意也。西太后不立顺序可当大统之载漪,乃独断立今上,何为?且诸皇族甚恶西太后,使今上亲政,则西太后之伎俩穷矣。此又势之大不便者也。西太后虽云归政,徒有其名耳。大权仍属西太后腹心孙毓汶,太监李莲英布置枢要。”④该书在第十一章“西太后与光绪帝”中指出,“光绪帝年少气锐,励精图治,见王大臣等皆非经国之才,擢翰林院编修文廷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蓋为供异日之用也。西太后深恶之,阴图排挤,适廷式以牝鸡司晨之奏触其怒,仅以身免”;寇连材奏其自爱、节省、还政于光绪,“西太后大怒,腰斩之”;“工部侍郎汪鸣銮、兵部侍郎长麟等皆左袒帝者,西太后著著设法革除之”。再者,在生活上西太后虐待光绪帝。对此,该书借寇连材的记述曰:“皇上每膳馔,数十品罗列满案,然离御座稍远者,半已臭腐,蓋连日皆以原馔供也。近御座之馔,虽不臭腐,然大率久熟干冷,不可入口。有时欲使御膳房易一馔,膳房必奏明西太后,西太后辄以俭德责之焉”;“西太后待皇上,疾声厉色。少年时,呵斥之声不绝。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令长跪。皇上见西太后,对之如狮虎,战战兢兢,积威所刼,心胆俱寒。至今闻锣鼓吼喝之声,或闻雷鸣辄色变也”;“皇上每日至西太后前跪而请安,太后希与接谈,不命之起不敢起”;“西太后之冷酷,皇上之悲境,踊踊纸上,读之不觉神惊魄震,皮毛为之生栗也。”⑤我们可以通过光绪帝惧怕慈禧太后的情形推断出慈禧太后平时对光绪帝的虐待。

(二)慈禧太后之亡国

主要体现在戊戌变法与庚子事变中。首先是戊戌政变。戊戌政变又称“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始,至9月21日发生政变止,是戊戌变法实施时期,历时一百零三天,故称“百日维新”。对于变法的起因,该书认为:“光绪帝每念祖宗鸿谋雄略,炳耀寰宇,而今日乃至于此,辄潸然泪下,慨然有变法自强之志。”⑥所以想要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进行一系列变革。“西太后先机制人,遂戮少年志士六人,囚皇上于太液池中之瀛台,落花啼鸟,水已东逝,西太后又垂簾听政,北京之走马灯未几又复其旧矣。”⑦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政,使得戊戌变法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其次是庚子事变。1900年,20世纪的第一年,中国农历庚子年,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造成义和团的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最后导致八国联合组织攻打北京城,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关于该事变的起因,该书认为是由于端郡王图谋利用义和团运动来取得九五之尊,而慈禧太后想通过义和团来打击西方国家对其的控制以加强其统治地位。该书第十六章“蒙尘后之北京”详述八国联军入京后,分据金银宝物与万寿山颐和园等之装饰,剽掠一空,杀害壮丁、奸淫妇女、困辱大臣等暴行,最后指出:“是役也,悲事、恨事、暴事、惨事殆难罄述,而总由西太后一举手、一投足而来也。”⑧由此可见,该书把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归因于慈禧太后。

(三)西太后之私生活与个性

关于慈禧太后的私生活,世人皆称其风流奢侈的一面。该书亦称西太后“多情”、“奢华”。在第九章“宫里之西太后”记载了其宠嬖李莲英之事:“咸丰帝崩后,西太后空床独守。怨春花之蝴蝶,羡秋水之鸳鸯。物尤如此,多情之西太后,其何以堪耶?后宫深处,便嬖充侍。李莲英者,时年二十余,柳发凤眸,皓齿红唇,其态悠扬,秀姿无双,西太后倾心焉,宠遇日厚,与以太监之职,专伺西太后起居,世传西太后有隐子,已二十余岁,即李之孽种也。”⑨在第十章中曰:“西太后修理圆明园、万寿寺充游乐之场,华美壮丽,可匹阿房、铜雀,更设立颐和园为歌舞之所,虽严冬常如春海,其华豪殆非吾人所能想象也。”⑩

  关于慈禧太后的个性,历代的主流观点均认为她阴险毒辣、冷酷无情。该书一方面描绘其阴险毒辣的一面,在该书第十七章“不文之口碑”中记载了其杀东太后、毅后、肃顺、端华之事。另一方面,在十八、十九章又借别人之口称慈禧太后是温雅优秀、擅文艺、能赋诗的老美人。

  最后,该书将慈禧太后与武则天作了对比,指出二人在经历、个性、专权等方面相似之处有十二条:“西太后与唐之则天武后酷似者甚多,仅略举其尤者列十二款于左:武后荆州都督士护之女,十四岁太宗知其美,选入后宫;西太后满洲一处女,受咸丰帝之爱宠,似一。武后年二十六而寡,西太后年二十八而寡,似二。武后高宗之后,高宗崩摄政,逞其专制;西太后垂簾称制,久假不归,似三。武后戮忠谏臣王肃,西太后腰斩硬直之寇连材与许袁二公,似四。武后废高宗选立之太子,立其子贤,忽废之,立其次子哲,又贬之,甚至太子弘忤旨,直鸩之,惨暴如此;西太后杀东太后毅后及肃顺、端华,更以独断立光绪帝,似五。武后逆戾日长,英公李敬业举义兵,骆宾王草檄数其罪;西太后专制,康有为等有大义灭亲之谋,唐才常有攻据武昌之计,似六。武后杀唐之宗室数百人;西太后刑辱新党谭嗣同等六人于夺政时,似七。武后知人心不服,欲立威以箝制之,盛开告发之门;西太后惮诸皇族,让大政于今上,似八。武后用狄仁杰、魏元忠、娄师德、姚崇等贤臣;西太后统御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俊杰,似九。武后嬖僧怀义、张易之、张昌宗等,春宵苦短;西太后宠李莲英,尽极欢乐,似十。武后有隐子,西太后亦有隐子,似十一。武后天资明敏,涉猎文史;西太后诗书琴画应接如流,毫无涩滞,似十二。”?通过十二条对比,得出结论:“由是观之,则称西太后为十九世纪之则天武后可也。?

四、《西太后传》称慈禧太后为“亡国之尤物”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原因分析

为什么该书把慈禧塑造成“亡国之尤物”的形象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从著述者看

  该书作者中久喜信周曾在台湾任职,1899年辞职,回国入国民新闻社,著有《西太后传》(民友社出版)。后转社会新报社。曾任《东京每日新闻》特约记者,曾与中国革命家孙中山交往,并于该报连载《支那革命家孙中山传》,并且与支持中国革命党的日本志士宫崎滔天交往,1915年与宫崎滔天、工藤铁三郎联合反对袁世凯称帝。从他的经历看,他是一个了解中国国情,关注中国时局的日本学者;从他与革命党人孙中山、宫崎滔天交往来看,他极有可能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因此,把慈禧太后塑造为一个亡国、祸国、殃民的满清统治者的形象也在情理之中。

  2.从译介时机看

  此书译介时中国正盛行排满思潮,西太后作为满清政府的最高执政者,自然成为攻击的靶子。

(二)影响

该书将慈禧太后称为“十九世纪之武则天”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学界所接受,1912年,知耻学社翻译大久平治郎《光绪帝》时,将题目定为《武则天第二满宫丑史》,当是对这一观点的回应。该书所塑造的西太后“亡国之尤物”的形象亦为国人所认可,李伯通《慈禧秘史演义》以小说的形式,详细论述了慈禧太后祸国殃民的一生,直到20世纪70年代,学者中还著有以《祸国殃民的慈禧太后》(史泽生,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为题的传记,先是写那拉氏是篡政夺权的阴谋家,其中着重描写其通过辛酉政变、再立幼帝、扼杀新政掌握政权的过程,然后再写其镇压人民、崇洋媚外的一面,再写其私生活的奢侈糜烂,最后亦借古讽今,借慈禧太后讽刺江青的女皇梦,与《(亡国之尤物)西太后》最后将慈禧太后比作武则天的写作模式如出一辙,可见该书在中国影响之深远。

  注释:

  ①(日)中久喜信周.西太后[M].知非书会,1902:1.

  ②(日)中久喜信周.西太后[M].知非书会,1902:5-6.

  ③(日)中久喜信周.西太后[M].知非书会,1902:6,.

  ④(日)中久喜信周.西太后[M].知非书会,1902:7-8.

  ⑤(日)中久喜信周.西太后[M].知非书会,1902:7.

  ⑥(日)中久喜信周.西太后[M].知非书会,1902:8.

  ⑦(日)中久喜信周.西太后[M].知非书会,1902:9.

  ⑧(日)中久喜信周.西太后[M].知非书会,1902:14.

  ⑨(日)中久喜信周.西太后[M].知非书会,1902:6-7.

  ⑩(日)中久喜信周.西太后[M].知非书会,1902:7.

  ?(日)中久喜信周.西太后[M].知非书会,1902:16-17.

  ?(日)中久喜信周.西太后[M].知非书会,1902:1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