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试论电影故事情节支点的形成与意义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8802
王 子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一部电影的艺术创作,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故事的情节能否立得住。能否立得住的关键部位,在于故事情节的支点找没找到,找没找准。故事情节的支点,根据题材的特殊性,可以找到不同的支点。下面,从《泰坦尼克号》《魂断蓝桥》《老人与海》三部电影的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试图找出故事情节的不同支点,以及支点的形成与意义。

一、没落的自信——观念支点的“误导性”作用

电影《泰坦尼克号》是根据一次大海难改编而成。

  1912年4月15日,当时最大的最豪华的客轮泰坦尼克号,载有1316名乘客和891名船员,共计2207人,从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驶往美国纽约,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没,成为20世纪全球10大灾难之一。船上50多名高级职员中,唯一生存下来的人,就是指挥救生的二副莱特勒,其他全部牺牲在自己坚守的岗位上。38岁的莱特勒写下了17页的回忆录,再现了亲历的大海难的详细情节,特别是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也就是最后3小时触目惊心的历险。

  于是,这段历险记便演化成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情节:

  败落的富家少女露丝与母亲及未婚夫——美国钢铁巨商卡尔一道登船,准备到美国成婚。露丝不满母亲为挽救贫困把自己强行嫁给满身铜臭气的卡尔这个迂腐的富商,更讨厌他那纸醉金迷、唯利是图、泯灭人性的生活模式,精神崩溃,欲投海自尽。生死攸关时刻,被穷画家杰克所救。露丝从杰克身上发现了生命的活力,激活了自身的渴望,产生了叛逆心理,毅然决然地要废除与卡尔的不合理婚约,真正地深深地爱上了杰克。很快俩人便坠入了爱河。未料此时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在露丝和杰克,同卡尔一伙的矛盾冲突中,一同随着沉船坠入的大海。生死关头,杰克把只能承载一人的木板让给了露丝,自己淹没在冰冷的大海之中……

  故事是悲惨而又凄美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沉船”酿造的大悲剧。那么,“沉船”的必然性是什么呢?也就是必然沉船情节的“支点”是什么呢?

  经过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贵族们的“没落观念”才是导致必然沉船情节的支点。《泰坦尼克号》的悲剧支点,是贵族观念的没落,导致豪华巨轮的沉没。当露丝在生活绝望与爱情希望同时到达面前时,没落的贵族观念竭尽全力要把她挡在绝望的这一边,而她不遗余力地要挣脱去希望的那一边。在贵族观念没落的汪洋大海中,露丝是挣脱不出去的。

  根据之一

  露丝(上船时内心独白):“对别人来说,泰坦尼克号是希望之船,可对我来说,是绝望之船。就像用枷锁把我运向美国。外表上我像个有教养的、举止文雅的姑娘,可内心却在呐喊。”

  汽笛嘶鸣即是露丝的呐喊。

  根据之二

  露丝在宴会上遭到未来婆婆奚落和对无知富豪不满之后,跑到船头上。

  露丝(内心独白):“我知道自己一辈子都要这么过下去了,整天是没完没了的舞会和聚餐,游戏和马球赛,交往就是这么几个人,说的尽是这些无聊的话,我觉得自己仿佛站在了高高的悬崖边,没有人把我拉回来,没人关心也没人注意我。”

  杰克:“我只是想,这位姑娘出了什么事,为什么会感到绝望?”

  露丝:“因为,所有的一切,我的环境,还有周围的人,使我感到乏味,我想摆脱,可我却无力自拔。”

  根据之三

  露丝:“(对泰坦尼克号)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跟姆泰号差不多大。”

  卡尔:“你别小看了它,它可不是一般的船。比姆泰号可大多了,而且更豪华……”

  露丝母:“我听说这是一只不会沉的船。”

  卡尔:“是不会沉,连上帝都没法叫它沉。”

  根据之四

  船上高职人员的盲目自信导致的麻痹大意,埋下沉船的祸根。

  船长:“现在起航,麦克尔先生,让它全速前进。”

  麦克尔:“是。”

  麦克尔:“船长,时速21!”

  根据之五

  自傲自大,以夸夸其谈、互相吹捧替代航行规则。

  启航时宴会上。

  伊思:“泰坦尼克号,是我们人类造船史上最大的一艘客轮。船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由安德烈先生一手设计的。”

  安德烈:“呵,我只是出力,可主意都是伊思先生出的。他提出设想,要造一艘巨轮,规模要空前绝后,结实、豪华、舒适、美观。所以,我就造了。”

  这一互相吹捧,全然忘记了大洋深处无时无刻不潜在的危险!

  根据之六

  忘乎所以、胆大妄为,加速了走向死亡的进程。

  在大餐厅里。

  伊思:“还有四个锅炉没点火。”

  船长:“是啊,没有必要都点,船速够快了。”

  伊思:“泰坦尼克号,它是个超巨轮,它的速度也应该是超速的。报界需要新鲜事,这头一次启航,一定要争取上头版!”

  老船长:“呵,伊思先生,轮船刚起动,最好能开一会儿再提速。”

  伊思:“我只是乘客,该怎么做,这得由你自己决定。我劝你在退休之前创造奇迹,让船提前可达纽约,轰动舆论界,然后光荣退休,你看怎么样?”

  老船长:“是的。”

  伊思:“好极了!”

  根据之七

  遇险而不避险,迎险而上。

  劳德:“报告船长,又接到报告,说附近有冰山。”

  老船长:“谢谢劳德。(对露伊丝等)噢,别紧张,这个季节常有的事,没什么,放心吧,我还下命令提速了呢!”

  看看,有了这帮贵族的狂傲,有了这样的贵族观念,还能有不沉的巨船吗?《泰坦尼克号》巨轮的沉没是观念悲剧,露丝爱情的沉没是这种观念导致的悲剧。有了贵族观念的没落,才有了《泰坦尼克号》巨轮的沉没,才有了露丝与杰克爱情的沉没。

  这个观念的支点,无可置疑地把泰坦尼克号和露丝杰克的爱情,“支”进了冰冷的北大西洋的海底而永远不见天日。悲剧怎能不悲!

二、真挚的动意——情感支点的“制动性”作用

电影《魂断蓝桥》,表现的是一个美丽的舞蹈演员玛拉和一个靓酷的军官杰克之间的恋爱悲剧。谁看了都会怦然心动,潸然泪下,感叹不已。

  那么,《魂断蓝桥》断在何处?故事情节靠什么支撑而让观众深信不疑的呢?也就是整个故事情节的支点是什么呢?经过分析,我们说:不是断在“门户不对”上,也不是断在“性格反向”上,还不是断在“移情别恋”上,而是断在玛拉三次善良的“不忍心”的动意上。

  第一次:玛拉被芭蕾舞团开除之后,处于食不果腹孤立无援之境,她本该向军官告急,可她不忍心让军官在战争中挂念自己,于是隐瞒了真相,进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境。

  第二次:军官的母亲来探视窘境中的玛拉,正值玛拉从报上看到杰克阵亡的噩耗悲痛欲绝之时。她不忍心把老人家推入绝望的深渊,于是隐瞒了真相,因此失常失态。老人家误会并不满地离去。玛拉绝望无援之际,走上了卖身之路。

  第三次:军官意外归来,玛拉隐瞒真相,和军官归其故里庄园。由于军官及其母亲对玛拉太好了,玛拉不忍心欺瞒深爱自己的人,终于道破真相,逃出庄园,失魂落魄之中跑上与军官初会的蓝桥之上,被车撞死,走上了不归之路。

  这三次善良的“不忍心”的动意,就是《魂断蓝桥》整个故事情节的支点,也是导致“惨不忍睹”悲剧“制动性”的必然因素。

  这个悲剧支点,从对结构的焊接到对主题的激发,让观众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审美效果:美丽姑娘的人性之美——情感的真挚,所突现的三次“不忍心”,导致了魂断蓝桥的悲剧结局,使一对美满姻缘最终无可奈何地破灭了,从而表达了战争毁灭人性美的深刻主题。

三、坚定的信念——精神支点的“擎天柱”作用

电影《老人与海》取材于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小说《老人与海》来自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事件,也就是当地报纸的一则“新闻报道”:古巴一位老渔民走背运,84天没钓到一条鱼,并不气馁,第85天,终于钓到一条比船还长的特大马林鱼,不料被鲨鱼群把马林鱼的肉给吃光了,老人只是带着一副大马林鱼的骨架回到了岸上……海明威根据这个真实的事件,思考了十三年之后,终于找准了支点,即“失败并不认输那种不屈不挠的继续搏斗的抗争精神”,八天写成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一举成为世界名著。

  电影《老人与海》的编剧、导演、表演以及整个制作团队,也找到并找准确定了海明威《老人与海》那个支点,成功地把《老人与海》打造成世界电影名著。

  于是,有了这样的电影故事:古巴一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一条鱼也没钓到,不气馁,不顾非议,第85天去深海,终于钓到一条比船长出两英尺的特大的马林鱼。制服不了,牵制到第三天,待大鱼疲劳时,用钢叉将其刺死。未料血腥引来一群鲨鱼,争啃马林鱼。老人用钢叉、刀子、船桨与鲨鱼搏斗到最后一息,终于回到岸上。可是,诺大的马林鱼,肉都被鲨鱼吃光了,只剩下了一条诺大的骨架……人们都说老人彻底背运了,不会再钓鱼了。老人不服气,继续下海钓鱼。老人说:“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老人的这句话,就是这部电影整个故事的支点。

  这个支点,可以分析出四层递进趋势:第一层,84天一条鱼没钓着,还钓——与命运搏斗;第二层,钓到一条最大的马林鱼,与其搏斗三天,终于将大鱼刺死——与马林鱼搏斗;第三层,归途几遇鲨鱼群啃食大鱼,与鲨鱼群浴血奋战——与鲨鱼群搏斗;第四层,回到岸上,大鱼让鲨鱼群吃剩一个骨架,成趣味新闻,广传为世俗人茶余饭后的笑柄,老人视若罔闻,继续出海钓鱼——与命运搏斗!老人与大海,亦即人与社会,性格是“搏斗”,信念是“不服输”!这个信念支点,犹如“擎天柱”把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支撑得牢不可破!

  通过以上三部电影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戏剧的情节无论如何都要找到支点,只要找到了支点,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合情合理地进行艺术创作。支点找好了,就能撬起读者感情的闸门。没找到支点就是没找到戏。支点就是戏点,就是戏源,就是果。支点决定戏的一切。找支点,不可胡编乱造,要依据生活的真实。故事的支点在生活里。只有找到了生活的真实,才能上升到艺术的真实。支点,是情节、结构、主题的先决条件。找准了支点,就找准了故事情节的一切。

  于是,我们体会到:编剧,找准了支点再写剧本;导演,找准了支点再去导戏;演员,找准了支点再来演戏。只有这样,一部戏剧、一部电影才可保障成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