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音乐与情感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8833
周晓超

  (山东现代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音乐与情感”这一命题,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在论乐的时候就已开始思考。如汉代刘向校先秦古籍所得23篇关于音乐的文章所汇编而成的《乐记》,其中便提出了“物动心感”的命题,即“音之起,由人心声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乐是人情感的表现,情感能影响音乐,音乐能影响情感,所以不同的情感可以从不同的音乐中表现出来。然而,魏末时期的音乐思想家嵇康的观点却与之相反,他所著的一篇关于音乐美学方面的文章——《声无哀乐论》。其中,重点论述的便是音乐与人的情感关系的问题。嵇康认为:“声无哀乐”,即音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只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他的话说便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情感与音乐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上述两部著作都是古时先贤对音乐的研究与理解,虽然观点不同,却给了今人对音乐与情感这一论题的不断思考与探究。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西方还是东方,都紧紧围绕着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情感是否能产生音乐、音乐是否能表现情感这类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探讨。不论是支持音乐“他律论”还是音乐“自律论”,双方都有充足的论据进行辩论。但是,在这其中还涉及到有关这方面的其他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比如音乐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人们听后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而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他们的依托形式又是如何……虽然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深思起来却又要费一番功夫。这类问题已超出了音乐与情感是否有关系这个层面,却又像是在承认了音乐他律论的基础上对音乐和情感的进一步探究。笔者在这里也浅述自己的观点。

  笔者在几年前有幸能接触古琴这一“声微志远”的乐器,直至学艺至今。虽琴艺疏漏,但对古琴文化多有研究。古琴音乐,却是真真切切体现了音乐与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结论。“伯牙遇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伯牙与子期便是通过琴乐相识到相知的。如果说,音乐不能表现人的情感,那么,子期却又如何知晓伯牙的心意,伯牙又为何感怀所遇知音。这个故事,引出了另外一个值得我们思索的事情——音乐是什么?音乐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无语意性。音乐不像我们语言那样,说我爱你,你就听得懂;说我恨你,你就害怕。音乐是一种情绪,什么叫知音,知音者知心也!

  那么,再来回顾前文中提到的问题,“音乐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人们听后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就像古琴音乐有不同的派系。之所以会有派别的出现,就是演奏者对于一首作品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指尖做流露出的旋律带有自己浓重的情感色彩。比如《梅花三弄》这首古琴作品,不同的人对这首乐曲的理解不同、个人情感的不同等等,所演奏出的风格也各具特色。吴景略、查阜西、张子谦先生是我国上个世纪著名的三位琴家,在琴坛分别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查阜西先生所演奏的《梅花三弄》,恬淡朴素,清晰方正的音乐处理中无不显现着梅花的神清骨秀,阵阵寒香不禁沁人肺腑,在查老的演奏中处处表达着文人对梅花高洁清幽之品格的热爱;吴景略先生所演奏的《梅花三弄》纯净端庄,音色圆润细腻,在沉稳中透漏着徐徐内敛的热情,将梅花初开的那种清新柔美、含苞待放之态表达的畅汗淋漓。会有一种信然闲步,放达不羁之感;张子谦先生所演奏的《梅花三弄》灵秀俊逸,节奏处理自由起伏,散落跌宕之意,描绘着梅花迎霜傲雪、盛情摇曳之景,呈现出梅花卓然不群、无比自信之神态。原曲的演奏风格我们已无福听享,从三位琴家所演奏的琴曲《梅花三弄》可以看出,同一首音乐作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理解,从而演奏出的乐曲风格也不尽相同。

  音乐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人们听后的情感,两者之间是一种看似清晰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关系。音乐中的情感是作曲家原有的情感经过自身和器乐的演绎创造出的另一种区别于作曲家原有情感的另一种情感。可以这样理解,作曲家原有的情感作为情感1,那么情感2便是音乐的情感,听众倾听音乐的时候,联想与想象也随之活跃起来,一旦乐曲触动了听者的心弦,听众就会迅速将音乐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绪并借助联想、记忆等将其转化的一种情绪,那么,这样的听后的情感便是情感,三者是不同的,既相互区别有互有联系。

  以上是我对“音乐与情感”论题的一点感想,希望通过今后的不断地学习与体验,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它们之间的含义,体验其中的音乐之美,艺术之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