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理工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一、回迁社区概述
(一)回迁社区的建设
回迁社区住宅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一种,对于失地农民的回迁社区业主来说,社区环境是他们的重要活动场所,将会间接影响到城乡文化的融合以及回迁居民与社会间的矛盾。然而,对于回迁社区的建设,开发商一再压低造价成本,追求利用最大化,在建筑设计规划、配套设施等各方面都与城中商业住宅有很大区别。经调查发现,在回迁社区景观营造中并没有体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而是出现了建筑模式趋同、片面追求图面效果、讲求形式主义的千城一面的状况。(二)回迁社区居住主体的特异性
回迁社区的业主大多数是失地农民,生活、生存土地的失去、由此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导致失地农民在回迁前后在心理有有个明显的动态心理变化过程。与他们之前期待着成为城镇户口、期待着新社区有便利的交通系统、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整洁的社区环境等愿望形成一定的落差。经过调查发现,因失地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社区人员有一定的差别,迁入前后接受不了城市社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新迁入的失地农民渴望与人交流、渴望有宽敞的户外空间可以聊聊家常。通过对经济形态与也理状态的分析可以看出失地农民的同质性与时间上的自由支配及对邻里间交往的渴望形成了回迁社区居住主体的特异性。(三)回迁社区建筑外环境空间的现状
因回迁社区形成的原因、居住主体、经济价值与城区商品房不同,而具备了回迁社区自己的特点。回迁社区指在解决居住主体的居住问题,因使用面积有限,导致与商品房社区的建筑环境不同。1.成本低、造价低。因回迁社区和普通社区的用途和经济效益不同,从而投入的基金也相差甚大。回迁社区因经济效益低,得不到开发商的重视和支持,主要经济投入靠财政拨款和社会保障,这与商品房是截然不同的。据数据统计,在社区建设资金分配中,非回迁社区的基础建设资金约占总投入资金的15%,其中用在社区景观与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占6%。但是在回迁社区的资金分配中,主要用于建筑单体上,对建筑外空间 的投入少之又少。只是满足居住主体的基本居住问题,而未考虑居住主体的心理需求。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回迁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因材质差,寿命短,换掉之后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和维护。然而在以销售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房建设中,社区空间建设的舒适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安全环保的材质利用、美观现代的设计理念成为销售的焦点。这些特点,正与当前人们追求高品质、高享受、高水平的社区的环境向吻合,以及舒适优雅的环境成为选房者考虑的一大因素。因此,在不以销售为目的的回迁社区建筑外空间环境的建设中,用低造价的投入换来高居住率的环境,成为回迁社区的一大特点。
2.高密度。因回迁社区的居住主体和建设使用目的的差异性,导致建筑建设出现高密度、高容积率的现象。高密度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能节约面积,拉近住户之间的关系,但是建筑外活动空间被建筑主体占用,回迁居民的户外活动受到限制,由此影响居住居民的生活品质。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回迁居民对社区的户外活动空间建设不满意,得不到心灵的释放。高密度的社区建设,不符合人们的需求,需要我们对合理的规划回迁社区的建筑外空间环境。
3.缺乏审美与实用。好的设计都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作品,而作为低成本低造价与高密度高容积率无形中形成了回迁社区建筑外环境空间而言,显然达不到实用性的要求,更不用说有设计感的审美形式。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商品房,考虑到消费者的需要,花大量精力在建筑外环境空间设计上,不仅注重设计的形式美感,还注重材质的保真性。作为回迁社区,在有限的条件下,营造实用性强,符合形式美法则、真正为业主享用的建筑外环境空间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特点。
二、回迁社区时态调研——曲阜裕鑫花园
(一)调研对象概况
裕鑫花园,位于曲阜市防山镇曲阜市防山镇南河套社区内,是东河套村、南河套村相结合的一个回迁社区,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距离曲阜火车站5分钟路程,看似交通便利,实际环境嘈杂。社区西侧有一个狭窄单行老隧道,也是社区人员通往市区的必经路段。社区前方就是火车站,每天火车的往返的给社区人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目前居民的收入主要靠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小部分居民靠个体经营收入,改社区容纳住户812户。通过调查发现,居民的主要户外活动为看孩子聊天,喜欢锻炼身体者居多,晚上喜欢跳广场舞,因活动空间不足,一般会选择去隔壁小区跳舞。(二)调研对象关联分析及问题总结
1.景观杂乱。因回迁社区居民以务农为主要收入的背景,搬迁到新社区中,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导致回迁社区会有一些生产性景观的出现,以满足失地居民的种植欲望和以此来消磨时间的习惯。生产性景观与商品房社区的景观管理不同,从调查中发现社区景观存在以下问题:(1)生产性景观的规划与管理有所欠缺;(2)景观植物的色彩、种类及季节更替考虑的欠缺;(3)因景观植物选择不当导致植被被践踏;(4)缺少后期围护形成的植物疯长或枯死。2.配套设施不完善。调查中发现,回迁社区中存在居改商和临时搭建商店的现象,给社区人员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还有居民杂物随意堆放在楼道或路边的现象,健身器材匮乏或者被破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表明,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合理的将社区景观、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成为回迁社区建筑外空间环境建设的问题。
三、小城镇回迁社区建筑外环境空间设计
(一)实用的景观环境设计
景观设计作为社区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社区的整体面貌,也在无形中每天影响着居民的心情,好的景观设计能提升社区的品质。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不仅能起到规划隔离空间的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更是优化居民生活的手段,是居民从也理上实现转型的物质载体。回迁社区因与商品房有一定的区别,在绿化上不应该照搬商品房社区,在物种选择、群落模式、绿地营造方面要展示自己的特性。在回迁社区的景观规划中,因考虑到景观的经济适用性,在品质选择上,应选择寿命长、生长周期短、成本低、耐寒、耐潮的乔木为首选。在营造小环境上,可选择柿子树、银杏树。在植被的选择和设计中,还应考虑到植被的层次和色彩的搭配,以及秋冬太阳光照对居民产生生活和户外活动产生的影响。针对宅前绿地,可以设计成居民需要的生产型景观。用乔木、灌木、草地两者相结合的配置模式,合理分割出空间,内空间为相邻住户服务,外空间为居民所共享。双空间与多视点的结合,不仅能美观社区环境,还有利于居民对户外景观空间的利用,满足了居民对生产的需求。
(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因回迁社区居民收教育水平低、收入低,决定了回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结构,回迁社区对小商品市场、菜市场等的基础物质需求大于商品房社区中的娱乐休闲设施。通过调研发现,回迁社区存在严重的自发性民改商的经营现象,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说明社区的商务服务设施不配套,因此,社区应调整文体、休闲与商业、教育等的结构来适应居民回迁后的生活需求。休息设施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一部分,以满足人们的休闲行为,不仅在体力上得到恢复,还包含了精神、情绪的放松。通过调研发现,回迁社区的休息设施并不完善,部分已经损坏。在回迁社区休息设施设计上,应选择环保健康寿命长的材质,以方便居民的长期使用。同时在休息设施设计方面,应与环境绿化想统一协调,尽可能营造一种安静、舒缓的情境,一般不与行人、车辆靠的太近,以免使人产生不安全感。
卫生设施是每个社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迁社区的卫生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环境整洁。调研中发现,回迁社区中缺少公共厕所的现象大有存在,只是设施了少量的垃圾桶。在社区的卫生设施设计中,应注意与居民的生活习惯相吻合,考虑到人们使用的方便性与易清理性,也要考虑到与环境中卫生设施的造型、颜色、材料与景观环境中的其他设施协调。
(三)以人为本的活动空间设计
经过调查发现,回迁社区的使用者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因此活动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看护小孩、晒太阳、闲聊等,且活动区间在上午8:00-10:00和下午幼儿园放学的16:00,除去就餐时间,上午、下午的活动都较频繁。根据活动时间规律,可以试图设计多样性空间层次,提出自集合、半集合、全集合三种小城镇住宅方式,其中自集合模式能够解决高密度居民问题,但是不能解决高容积的问题。半集合模式则可以打破现有空间的单一性,采用公共服务核心区与居住单元相结合的模式,服务区域利用院落、景观绿化等将户与户之间连接起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效率。社区入口处于一个标志性位置,在设计时应重点规划。入口按形式一般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开放性入口的防御性差,会给居民造成不安全感,一般不建议使用。封闭式是较常用的一种形式,一般有线路型和广场型。在线路型设计中,可将线路型空间与商业空间结合在一起,利用座椅、绿化等将入口与商业街连接起来。另外也可以在入口设计花园,也是营造气氛、美化入口环境的一种方式。
在社区广场空间设计方面,我们应与西方客厅式广场区分开。首先在广场位置的选择上,因回迁社区广场活动人员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应考虑到安全隐患,应尽量避免有高差的立体型广场,而应选择平面型广场。在广场空间的限定上,可用绿篱、健身器材、游戏设施等方式,适当软化空间界限。
四、小城镇回迁社区建筑外环境空间展望——生态环保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回迁社区来说,生态环保也从设计层面入手。首先是在建筑上,可采用自然通风代替空调和煤炭取暖;可通过开窗方式,和扩大窗户面积,利用自然光,减少照明能耗;废弃材料再利用:如利用废弃的轮胎做秋千等。同时也可以采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当前小城镇不断发展、回迁社区建设增加,走生态化道路不但能缓解愈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消耗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比如采暖、燃气、电等费用。
五、结语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总结出适应小城镇回迁社区的解决策略期为当前回迁社区的建设提供指导,来提升小城镇回迂社区的空间品质,满足失地农民的真实需求,为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