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玉带垂涎 古韵德彰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7448
施晨鹰

  (江苏 宜兴 214200)

  从考古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玉带出土于陕西咸阳北周墓葬之中,自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公元三世纪末到五世纪这一段时间内,皆为鲜卑人或汉化的鲜卑人建立的王朝,所以当时的玉带都带有蹀躞,而蹀躞本为胡服的组成部分,这在一些古文献中,更是直接将带具称为鲜卑。这一形态称为了后世玉带之始,也即为紫砂“玉带壶”之源头。所以我们可以由此分析传统玉带壶的造型。

  在很多人传统的印象中,“玉带”壶本身是玉具,那么玉带壶的艺术风格必然是偏向柔韧光洁的玉石,但事实上,传统的玉带壶造型线条更加“柔软”,因为其形态模拟的轮廓源头乃是“胡服”是衣物,而非冷硬玉石,在风格上其实更加偏向于“印包壶”,只是印包壶的线条表现的是由布包裹的金石,而“玉带壶”所表现的正好相反,是表面玉石装点下的服饰,不同的形体逻辑,背后遵循的却是相同的紫砂塑造规律。

  紫砂陶艺术一定程度上而言是紫砂创作者双手与思维创造相互协调的表现艺术,技艺与技巧一方面取决于制作的熟练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创作者对于所要创作的事物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将会诞生完全不同的表现力。作品“玉带”在简洁的造型中装饰自身,形成一种自然而然之美,其形态雅俗共赏,给予人放松心情时的静谧享受,以此为资,设计并制作了眼前这把“玉带壶”。

  这件作品传统的造型语言即为飘逸多姿、展现玲珑巧势,多取意而少取形的入壶装饰,壶形整体即为装饰本身,在传统紫砂壶简洁的壶体上,包裹一层古雅隽永之美。全器采用全手工制作,在整体外观上遵循了传统紫砂光素器的一些特点,身筒饱满,线条连贯,前后张弛有度,上下顺畅如一,壶身筒借鉴了部分印包壶的形态特点,壶身的上下同样饱满圆润,充满了一股内部向外的张力,玉带装饰并未延续由上而下,由小渐大的装饰布局,而于壶肩处环绕并向下流淌,至壶面时陡然收窄,如同西方的勋印绶带。其玉带周边的边角圆润,充分展示了手工技艺的精湛,金砂玉带与壶身看似泾渭分明,实则紧密合一。垂升的壶颈上叠扁圆玉润的压盖,搭配扁圆珠钮,从上往下看去,就如同古代官员印绶中央的玉石,外扩饱满,不显拘谨,大气非常。

  在壶身两侧的玉带,搭配调砂烧制后的质感,凸显出一种视觉上的独立性,和对整体壶形的引导。与之相对,前后的流把小巧而精致,最大限度的淡化了自身的存在,这是由于“玉带”这一造型本身是一种与流、钮、把交叉的横向展示,过于强调紫砂壶流、钮、把一线的存在感会弱化玉带造型本身的独立性,于是流长而不伸,把圆而不展,最大限度的展示古典玉带的形式特点。

  在历史上,玉带一直是帝王、官员使用革带中级别最高的带饰,其兴于唐,长于宋,盛于明,衰于清。其既有礼仪约束之意,又代表了不同身份地位之间的等级标记。

  玉带壶自明代诞生,其对正是尊荣显拔之时,但由于当时紫砂泥料制取的局限性,紫玉金砂的玉带壶难以显现出卓然拔群的色彩,而到了清代,随着玉带本身的衰落,这一壶形亦缺少了荣显的基础,但其造型本身,却烙有深深的时代印记,所以当代紫砂壶的造型多有创新,在对于“玉带”这一壶形的改造上却更趋于保守,原因便在于其带有“玉带”这一事物,这一特定时代的表达有着深刻的铭记作用,当代壶艺创作在演绎这一作品的时候,则务必从这一点出发,将其制作的更精、更美,不违其时代烙印的本质。

  心与神的交汇正是紫砂之美的本质,紫砂艺术不断传承发展,事实上正是延续着一种理念,那即是紫砂壶的创作者能够通过紫砂壶这一载体与心交互,一把紫砂壶能够同时在作者、观者的内心留下烙印,给人生些许新的感悟。艺术之美也许就是在这种微妙的情感中不断传递,很多时候,紫砂需要改变,但也有些时代,紫砂需要延续它“原本”的样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