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造型基础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715
宋珊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言

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旨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下,通过把课堂时间进行对半分配,一半时间老师讲授,另一半时间学生讨论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讲授和讨论环节不安排在同一次课上,而是安排在两者之间,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内化吸收。在下次课上以讨论的形式来展示、交流前一次学习的成果。讲授为内化环节做了理论指导,内化环节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又为讨论环节做好了准备,使讨论有备而来不流于形式。而讨论环节是对讲授、内化环节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从而形成一个学习的闭环。

二、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技巧轻思维

长期以来,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课程,大多沿用了绘画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训练方式,注重绘画技巧的训练,强调对客观对象的描绘,弱化了学生的创意思维的发展。艺术设计学科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因此设计学科的造型基础课程应注重学生对物象的自主感受力和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与再现。以单纯的绘画技术训练为代表的传统基础造型教学已然不能适应新的设计学科的造型要求。

  其次,我国目前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入学考试是采用素描、色彩默写的方式进行选拔。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前特训往往是通过高强度的临摹、死记硬背、默写进行的。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物象的再现能力得以提高,但容易使学生对造型训练陷入程式化地表达,而主观感受性却是被大大遏制了。由于惯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有不少进入大学设计专业的学生们在造型基础训练中仍然只会被动地描摹对象,却不会主动地观察和思考,更谈不上设计与创新,最终表现出对课程的无法适从,甚至会影响对后续设计课程的热情。

(二)理论到实践的转换过速

近年来,即便国内有一些走在前面的设计院校已经意识到创意思维对设计学科的重要性,然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虽然通过讲授、观看优秀作品等教学手段来启发、引导学生,但由于有限的课堂学时,一般教师讲完新的知识点,布置好课题作业,接下来学生就要赶紧投入到造型实践中去。这样往往是理论知识点还没有来得及真正地消化吸收,就要让学生来进行实践练习。大部分学生往往会觉得思维无法一下子打开,难以下手。课堂中的实践时间大部分是在用于手机找资料,寻找“灵感”。而有一些学生看似是在思考,实则是在发呆。有效的实践实则很少,老师在一边也使不上劲儿,课堂利用率很低。课后,学生在完成课堂上未做完的实践作业时,因无法即时得到老师的指点和督促,课程作业质量往往不是很理想。甚至有些对自身要求不高的学生匆忙应付,草草完成。这样的状态,大都无法做出高水平的作业,自然也无法激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因此,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一个从理论讲授到实践练习转换过速的问题,缺少了一个给学生寻找、发现和思考的过程。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却没有达到真正内化吸收,进而创新表现的任务目的。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途径。但目前,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普遍缺乏新意。课堂上仍然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即使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了内容,但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授课方式,易造成学生的思路被教师牵着走,导致最后实践练习做出来的作业全班都是大同小异,难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且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势必造成课堂互动性差的氛围。

(四)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此课程的评价方式大都以课程结束后交几张作业作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往往只注重最后结果,而忽略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互助合作的能力,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造型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施

造型基础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第一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共计64课时。8周课程,每周8课时,每次4课时。每班人数大约在28人左右。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观察与感受”、“认知与表现 ”、“体验与创新”三大章,每一章内容由数个实验性课题构成,每一课题都是以任务为驱动,融入知识点的讲授,并布置实践练习。

(一)课堂讲授

根据每个单元和课题的要求,教师先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讲授;其次,梳理本讲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是布置、讲解作业的要求。第一次课程老师主要向学生概述本课程的内容框架,明确课程任务和目的。并向学生介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和要求。其后,引入课程第一章第一单元课题的内容。

  以“寻找、发现日常中的造型”课题为例。教师通过讲解在造型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观察、思考”让学生明晰如何对形态进行多维度地观察、如何有选择地去面对对象进行表达。通过观摩、分析大师作品用以启发,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日常学习、生活中或是有意思的造型形态、或是有特点的形式、或是富有特点的质感……诸如此类。鼓励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其不凡的特质。通过优秀案例的赏析,让学生抛开惯有的观察、表现模式,帮助其建立新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模式。接下来,教师布置本单元的课题作业:包括阅读的相关书籍,以合适的形式表现采集的形态,画好稿,并要求用文字的形式记录所选取形态的原因,造型的亮点,以及在观察和表现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二)内化吸收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的作业要求,课后阅读相关书籍、文献,观看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视频资源,复习、巩固课堂中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收集相关的课题资料,以自己独特的视点来寻找表现的对象,做好本单元课题作业稿子。并写下在做作业过程中的感想和作业中碰到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把这一环节放到课后去完成,让学生有了充裕的时间去找资料、思考和表达。通过实践练习,既是对讲授环节的内化和吸收,同时又为下次课堂中的讨论奠定了基础。由于是开放式的作业,每个学生选取表现的对象不同,视角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尽不同,以这样的作业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样是以“寻找、发现日常中的造型”课题为例,具体实施步骤可以分为三步走:

  1.寻找表现对象。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有意思的形态,作为此次作业的表现对象。培养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会捕捉美的意象。从以往的“照着画”(传统课堂中教师摆好对象,学生被动描摹)中解脱出来,到自己“找着画”,这其实是一个自主探寻和发现的过程。

  2.寻找表现形式。根据选择的物象,从形态的外形特征、色彩、肌理以及内部的结构特点中寻求合适的表现形式,鼓励使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物象。摆脱对对象的描摹,注重将自己的感受表现于画面,以此增强造型能力和初步的设计意识。这一过程需要做好作业稿子。

  3.记录文字感受。针对本次作业,用文字的形式记录所选对象的原因、造型表现的构想、特点、材质,表现形式的语言特点。以及在作业过程中未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本次单元课题学习中感到困惑的地方。

(三)隔堂讨论,完善作业

在下一次的课堂中,以4-5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大班交流、随机抽查来展示、交流学生的稿子、分享造型思维,并指出不足的地方,为修改、完善作业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讨论时间大约控制在1学时内。

  1.小组讨论+大班交流。每个学生带着上次做的作业稿子和文字感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并提出自己在创作稿子时不够满意的地方或者是疑惑的地方。同时,教师巡视小组的讨论,或者随机参与一些小组内的讨论。组内讨论完毕后,可以根据组数的多少,若分组数较少,可以每个小组向全班推选一位同学展示分享自己的作业;若分组数较多,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小组,抽到的小组推选本组一位同学的作业和大家分享。而台下的同学可以就展示、分享的作业进行评论和提问。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向台上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随机抽取学号,让没有得到小组推选的学生,也有机会向全班展示、交流自己的作业和想法。这样的做法,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压力,促使每个学生在内化环节中认真思考,好好完成作业。最后教师进行评论、总结本次单元学习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和解决的思路以及上一讲的主要知识点。

  2.完善作业。每个学生根据小组内或者在全班交流中师生给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完成正稿作业。完善作业课内时间控制在1学时内,若时间不够,可以放到课后进一步完善。由于讨论环节中有了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使作业在修改和完善时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也更有信心做出高质量的作业。通过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作业的质量。

(四)评价与考核

改变以往考核仅仅以几张作业效果作为最后评定成绩的依据。本次教改考核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的作业的最终效果,同时注重评价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创意思维、探究、表现、沟通、合作等能力。过程性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间的互评,形成多维度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四、结语

造型基础课程中运用“对分”课堂模式进行教学的实践表明:知识经由教师的讲授、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以及师生共同讨论的三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闭环。这种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顺利完成了知识的构建。教师在课堂中不仅是传授者更是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寻和构建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氛围热烈,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满意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在造型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运用,操作型性强,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教学效果明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