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淮剧团,江苏 盐城 224000)
唱腔讲究颤音,用记谱的办法不易展示,用颤音的记号标明,也不确切。清人王德辉、徐沅潋著《顾误录》“度曲八法”一节中,曾谈到“擞声”:“曲之擞处,最易讨好。须起得有势,做得圆转,收得飘逸,自然入听。最忌不合尺寸,并含混不清,似有如无,令人莫辨。即善于用擞者,亦不可太多,多则屡见不鲜矣。”
在以“擞儿”润腔方面,成功者首推谭鑫培,而运用得最讲究、最出色者为余叔岩。如果把“擞儿”从概念上、理论上以及具体运用方面做一个总结,可以达到雅音共赏、共同提高的目的。
声腔的完成,除了声带的作用之外,气息是最重要的方面。声带是各种声音发出的控制器官,而气息则是各种音色形成的控制中枢。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是在气息的支持和运用下形成的,“擞儿”的形成也不例外。不过“擞儿”对于唱腔的装饰更加好听,也更难以掌握。
余叔岩在演唱时最喜使用“擞儿”,所谓“擞儿”,就是在演唱时通过声带的颤动,用气息把某一个音符轻轻地带出来,而不是大声地唱出来,好像是在嗓子里咳嗽了一下,也好像是气流通过时被阻塞了一下,又好像是不经意中嗓子拐了个弯,总之,“擞”给人的感觉是极轻、极快、极俏的。
从现存余叔岩的唱片,可以将他的“擞儿”分为多种。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硬擞儿”,也称“干擞儿”,例如《空城计》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的“的”字,就是一个“硬擞儿”。另一种是“软擞儿”,也称“水擞儿”,如“散淡的人”的“人”字的拖腔上,有三个软擞,其中中间的一个“擞儿”较前后两个更明显一些。
1.“干擞儿”
“干擞儿”一般用于音区比较高、口型比较小的辙吐,比“水擞儿”的力度要强。例如《捉放曹》中【西皮慢板】“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的“马”字、“这时候我只得暂且忍耐在心下”的“下”字,用的就是“干擞儿”。《失街亭》中【西皮原板】“此一番领兵去镇守”的“兵”字、《搜孤救孤》【二黄原板】“赵屠二家有蚀恨”的“家”字,用的也是“干擞儿”。《洪羊洞》杨六郎的【二黄快三眼】“又谁知焦克敏私自跟后”一句“私”字的后面垫了一个“啊”字,这个“啊”字也是通过声带的颤动带出来的一个“干擞儿”。“干擞儿”给人的感觉是强烈、激越、振奋。
2.“水擞儿”
“水擞儿”一般用于音位较低、口型较大、节奏比较缓慢的大腔中。例如《李陵碑》【二黄导板】“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的“升”字、《打棍出箱》中的【二黄原板】“浪打鸳鸯两离分”的“分”字,用的就是“水擞儿”。“水擞儿”给人的感觉是玲珑、流畅、悦耳,像潺潺的小溪,又像细碎的涟漪,所以称之为“水擞儿”。但有时“干擞儿”、“水擞儿”也会交替使用,软硬兼而有之。
3.“擞儿”的技巧
“擞儿”的创立与使用,使京剧在演唱上增加了美感,也增加了难度,很多演员为此付出了努力,然而效果却不太理想。尽管有一些关于“擞儿”发音技巧的理论分析,但仍然是演唱中的一大难题。
首先,“擞儿”是气息的控制问题。演唱的过程就是气息从储存到释放的过程,释放的速度是演唱能否持续的关键,也是力度能否保持的关键。气息的释放需要适度,太快了不行,太慢了也不行。特别是在需要“擞儿”的地方,气息需迸发出来,但这个进发既要给人以美感,又不能有用劲的痕迹和砸的感觉。
其次,“擞儿”是送气的掌握问题。在“擞儿”之前,要有一个准备阶段,即《顾误录》中所提到的“须起得有势”,所谓“势”,就是气息运用的节奏,而这个节奏要符合呼吸的节奏。演唱的旋律是在一吸一呼的过程中完成的。
谭鑫培曾说,演唱时的气息应当像钟摆一样,始终是自然地摆来摆去,往复无尽,呼吸之间,其声不断。奚啸伯进一步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要善于“收纵”,善于使一点儿劲“纵”,而一“纵”之后又自然地取得一点“收”的效果。这里的“纵”即“出”,“收”即“入”。实际上,在正常的气息呼吸情况下,“出”大一点,必然会“入”大一些;“入”大一些,则必然会“收”大一些。如此互相迁就,互相弥补。这种相互的依存,极为辩证,极为相得。如能运用自如,则可导源疏流,取之不尽,悠悠然无气短、气结之虞,用之不竭,舒延不绝。
由此可知,唱腔中运用的气息在运动中,发出的声音也在荡漾之中。而“擞儿”既蕴含在声腔的荡漾之中,又无时不展示它抖擞的特点。例如余叔岩在《搜孤救孤》中“赵屠二家”的“屠”字,腔过而即收,这个收回,就是“擞儿”;“家”字,其颤音的表现在声与“擞儿”同出。可见发声是“擞儿”,收音也是“擞儿”。
如《空城计》中“周室大振”的“振”字的唱法,马连良是在长腔之后,先顿住,然后再来个短而硬的“擞儿”,听来令人醒睥;余叔岩的“擞儿”唱得虚、轻,显示了自然流畅的出神入化;杨宝森则把这个“擞儿”唱得实、明,显示了古拙质朴,却又不失所宗。再如“领兵”的“兵”字的“擞儿”,马连良的“擞儿”平稳至极,甚至将其唱化;余叔岩则在“兵”字上用了一个小“擞儿”,玲珑剔透,款实大方。
总之,不同的“擞儿”,在展示技巧的同时,也展示了对人物的理解。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