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艺文活动与“闲置空间再利用”——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772
张 瑶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 100073)

一、“闲置空间”概说

所谓“闲置空间”,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被暂时“忽略”的地点——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政府和相关部门不知该将这片区域赋予什么样的功能。通常来说,城市中的“闲置空间”一般有废弃的工厂、废弃的车站、荒废的公园、废弃的居民区甚至一些当前未有实际用途的古迹、旧有建筑等。例如改建成奥赛博物馆的旧车站、改建成驳二艺术区的旧港口仓库、改建成泰德美术馆的废旧发电厂等等,它们原本都属于“闲置空间”的范畴。这些城市中的“闲置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一个区域或一个城市发展的文化与产业历史,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如何有效的利用,又同时保护这些有价值的“闲置空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于是,将“闲置空间”与艺文活动相结合的“再利用”观念逐渐孕育而生。

二、“闲置空间再利用”观念

我国台湾地区文建会将“闲置空间”依法指定为:“古迹、登录为历史建筑或未经指定之旧有闲置之建物或空间,在结构安全无虞,仍具有可再利用以推展文化艺术价值者。”从这条政策中可清楚的发现,“闲置空间”的一个首要应用方向就是为大众提供一个艺文活动的空间。当然,这里的“大众”不仅仅指周边的居民,还包括了广大的艺术家,这些闲置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了经济、广阔而又安静的艺术创作场所,并且艺术家云集的地方最容易产生灵感“火花”,也让闲置的空间“活”了起来,成为过去文化历史资产与现在精神文化良性结合的媒介。

三、798艺术区的“闲置空间再利用”价值体现

(一)历史的见证与展示

798艺术区的前身是1950年代的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援建项目之一,目的是建立一个大型军用电子工业工厂。由于当时阵营中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电子工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便担负起了项目的设计与技术指导重任。因此,如今所见798艺术区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包豪斯风格——关注现实的“实用性”,讲求结构的“美学性”,注重造型的“灵活性”等等。这些建筑虽然不能开口讲话,但他们却伫立在原地,默默地展示着当年的历史进程与历史境遇中的异质文化因子。

(二)各类艺文活动的对话与竞争

据不完全统计,进驻798艺术区的机构已经超过570家(2013年数据),与艺文活动相关的机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文化艺术创作与展示类机构。包括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等,例如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佩斯北京(PACE BEIJING)之类。二是建筑、媒体等创意设计类机构。这些进驻机构以及艺术家们有既有中国本土的,也有来自海外的;既有致力于传统艺术的,也有致力于现当代艺术的;既有从事艺术展示与普及工作的,也有从事艺文创意产业经营的。在798艺术区内,各种门类的艺文活动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竞争,让艺术家们有广阔的空间去创作、展示,宛若打造了一场艺术的饕餮盛宴。

(三)大众的合作与共享

早期的798艺术区完全是由各种艺术机构、艺术家自发集结而成并自发运营操作的。他们组织艺术活动、扩展知名度,渐渐地将“798”这几个数字打造成了中国最有影响力艺术区的“代号”。随后,艺术区的发展逐渐引起了政府等部门的重视,他们发现这种将“闲置空间”再度利用,使之成为艺文活动空间的做法,即促进了艺术在这片土地上的生长与发展,又满足了在地居民的精神文化建设,更是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政府部门也开始逐渐地投入到维护、帮助艺术区运营的实际行动中去,“闲置空间再利用”为这片区域带来了多元的活力。

  2003年,北京798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闲置空间再利用”的观念将当地的有形资产与人文历史等无形资产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展示脉络。但是,随着798艺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外资本涌入这里,原本经济、开阔、安静的艺术研究与创作环境开始被打破。许多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不得不离开这里。事实上,将“闲置空间”再次利用的一个重要目的确实是创造经济上的收益,但如何将人文精神内涵打造与经济发展两者间保持平衡才是重中之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