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群众文化”:乡村振兴的历史资源与当下的价值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896
刘开松

  (安徽省明光市文化馆,安徽 明光239400)

一、深入群众从文化大众化到知识分子下乡

(一)普及与大众化

在高科技水平的滋养下,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走出去,留给乡村建设的人则日渐减少,不能说乡村建设不需要科技,是乡村文化的振兴需要更多的知识分子进行推广和宣传,在普及度上进行加强是将群众文化转化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环节。

(二)下乡与知识分子的身份政治

当代知识分子下乡同样会受到现代科技和历史文化的制约,应当以什么样的身份下乡、应当以什么样的文化目的下乡、如何平衡知识分子自身身份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都是知识分子下乡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群众文化与知识分子改造

乡村振兴是为了提取历史遗留的优秀乡村文化,其目的不仅是要维护乡村文化的历史资源,更是为了升级和重塑乡村文化,以适应新时代新农村的建设和新时代新社会主义的发展。这就需要知识分子在下乡的过程中,既要完成文化改造,也要完成文化重组,但在这之前,首先要进行知识分子本身的改造,在完善自身文化储备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乡村文化振兴的去模式化、去全同性。

二、戏改文化的民族形式与群众主体性

(一)民族形式戏剧与文化普及化的工作

乡村文化的特点区别于城市文化的集中性,具有开阔广泛的地域特色,它是一个开放的宽敞空间,不同的地域衍生不同的民族文化,尤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聚合的国家,在文化的多民族性上具有较强的表现。当然也不乏有外来文化的浸染,导致我国的乡村文化异彩纷呈,其物质形态和精神寄托都有了新时代的意义,融合现代文化建设在展现原有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要能保持乡村文化源远流长地延续。

(二)内容改造与群众主体性的彰显

传统的乡村文化大多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庄严肃穆的祠堂庙宇、丰富多彩的戏剧表演等,在非物质形态上表现为家家谨记的家风家训、说学逗唱的民风民俗等。这些历史资源在当今时代下的价值都需要通过文化改造加以升华,尤其从内容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能体现群众文化的群众性,也要能彰群众文化的魅力值,群众是群众文化的创造主体,内容改造要保证文化的群众主体性是重要原则。

(三)从学生到先生的群众文化路径

新时代的新青年是文化传播和改造的中坚力量,从幼时读书学习到成为知识分子下乡为乡村文化的振兴出力都是时代赋予学生转化为先生的必要过程,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学以致用、发挥文化所长才是体现乡村文化振兴和群众文化传播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体系的重要作用。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并要在一代一代知识分子的振兴活动中逐步完善,无论历史资源的重塑利用还是崭新文化的孕育,都要实现融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群众文化在当下的价值。

三、新闻:文化技术的政治标准

(一)新闻的技术批判

习近平主席近年来提倡知识分子下乡、知识文化下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文化体系。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于文化技术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限制,既要鼓励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也要保证乡村文化振兴的可靠性,技术批判不仅仅在于乡村文化的可取性,更在于乡村文化的价值性。在尊重乡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顺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特征,才能实现新闻的监督功能和批判功能,对乡村文化振兴起到动态的技术调整作用。

(二)技术为群众掌握

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生活,乡村人民是多年历史乡村文化的创造者,所以,文化技术始终在群众的手里,长期的乡村生产生活是创造乡村文化的必要条件。它带有的浓郁的乡土和人文气息是乡村文化的典型特征,要实现乡村文化的历史资源的有价值利用,就必须对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加以技术升级,才能在创造新的乡村文化的时候更具有鲜明性和时代性。当下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当今新时期的社会体系中所展现的具体作用,只有让乡村振兴变成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才能让乡村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利国之刃,才能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也具有尊重历史的必要性,这也是我党自建党以来最重视乡村振兴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的工作都进行了多次地建设和改进。对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步骤,要大力对乡村文化原有的各种形态样式进行优势选取和升级创新,使得乡村文明普及为群众文化,鼓励全民参与、全民创造、全民推进,使得乡村文化在培育新时代农村实践和浸润社会主义新文化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