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皮得·勃鲁盖尓与巴别塔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5622
何 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621000)

  西方绘画几乎将《圣经》中的故事都画了个遍,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如“耶稣受难”“最后的晚餐”等,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画家多次选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同一题材画了多少可以说是很难进行完整统计的。很多被反复描描绘的主题往往是故事情节带有很强烈的戏剧性如“七宗罪”“摩西十诫”等,绘画大师们通过文字性的叙述转化为绘画。每个人对宗教经典的感受、对故事的视点切入、对技法的运用上都有独特之处,同时也难免受到前辈经典的影响。

一、巴别塔

巴别塔(Babel)的音译或意译作“通天塔”更为贴切,出自旧约《创世纪》第十一章:人们在大洪灾之后东迁,终于在今天的两河流域发现了美索不达米亚大平原。大家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由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人口开始不断的增长并形成了城镇,但是祖先们曾经遭受的大洪水任然让人们感到不安,为了防止重蹈覆辙众人决定修建一座高塔防止水患。众志成城人类利用石材、砖块、粘合剂等材料把巴别塔修筑的越来越高目的是为了能容纳更多的人口。上帝得知了此事后决定亲自看看巴别塔,看到高耸的塔身以及快要直通天国后他决定破坏这个宏伟的计划。于是施术于修塔的众人们使得他们相互之间语言不通,没有办法再分工协作继续建造巴别塔。人类最伟大的工程最终成了“烂尾楼”树倒猢狲散,语言相通的人聚集起来另寻家园。

  整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诠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之间的语言差异。利用宗教故事讲述人类是怎样从单一群落变成多样化的过程,另一说是表现了人类的傲慢和对上帝的挑衅。

二、皮得·勃鲁盖尔的《巴别塔》

本文中的皮得·勃鲁盖尔指(Pieter Bruegel the Elder)防止与他的儿子混淆。大家熟知这位尼德兰巨匠可能是因为他的“风俗画”、《冬猎图》或是“农民勃鲁盖尔”这样的称号,因为他的相当一部分绘画是围绕着市井生活,民俗风情,生动的反应了16 世纪尼德兰地区的社会风貌。同时在绘画手法上勃鲁盖尔笔下的形象朴拙、厚实,在构图上擅用全景式的构图且视点较高。这与当时“南方”意大利绘画中优美的形象、强调比例、强调完美的绘画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在勃鲁盖尔同样也有很多宗教题材绘画如《基督荷十字架》(christ carrying the cross)、《末日审判》(the last judgement)等,其中以《巴别塔》(the tower of babel)最为大家所熟知。两幅同名的绘画分别完成于1563 年和1568 年(有资料显示不止两幅,因无从考证所以不做论述)。

  1563 年版的巴别塔是勃鲁盖尔在移居布鲁塞尔的同年所创作的,同时也是他生命最后五年的黄金时期。他利用自己擅长的全景式构图来体现巴别塔的雄伟,利用较高的视点来拔高整个建筑,同时运用了地平线以及云的遮挡与对比,进一步显示塔的高度。塔的右下角是一处港口停泊着运送材料的船只。周遭是密集的小型建筑和平原景象无不衬托出巴别塔的雄伟。故事的情节部分放在了画面的左下方,戏剧性的冲突开始展开,负责修建巴别塔的总监带着卫队问罪于工匠,其中一人跪下解释可是语言的障碍让他们无法沟通。因为沟通的不畅,工程已经出现了问题,部分修建好的塔身开始出现了坍塌。

  1568 年版的《巴别塔》显得更加高耸,地平线海平面相较与前一幅更低,向上的仰视变得强烈,塔尖冲破了画面、门洞数量激增、云层与塔对比的强化。螺旋环绕层叠的上升感,同时也显示出来了整个塔身的不稳定感预示崩塌与危险。整个画面更加强调巴别塔本身,故事情节部分的描绘做了很大程度上削弱。

三、另外的《巴别塔》

早在中世纪的绘画中就有过巴别塔的描绘,由于焦点透视原理的缺失以及材料技法上的束缚画面显得稚拙,场景和塔的雄伟远逊于文艺复兴时期同题材的绘画。整个十六世纪是“巴别塔”题材绘画的最高峰期,可查证出处的画作有数十幅之多而且几乎都为尼德兰,佛兰德斯画家所画。其中安德卫普画家亨德里克·范克里夫(Hendrick van Cleve)创作了三幅,第一幅完成于1550 年早于勃鲁盖尔德同名作品。画面中巴别塔并不是类似于罗马竞技场的建筑,基座采用了成角透视通往塔身的大路成X型交叉于画面的中部。马丁·凡·瓦尔肯伯奇(marten van valckenborch)也有至少两幅同名作品,塔的类型更类似于金字塔结构,画面的近景展示的是工匠采石以及加工石灰的场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