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 舞蹈学院,北京100081)
一、海阳秧歌
(一)民间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是山东南部海阳及海阳周边地区流传的山东传统民间艺术,与胶州秧歌,鼓子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海阳秧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属于农耕文化型和海洋文化型的交织。海阳秧歌的形成是海阳人民群众智慧的成果,与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以及风土人情等众因素是分不开的。古朴粗狂的风格、丰富生动的角色、严谨但不失灵活的形式场图、诙谐幽默的表演,激烈的三进三退,都在向人们展现着它的独到之处。原生态环境下的海阳秧歌是一种舞蹈性很强的民间舞形式,动作幅度很大,情感表达自由,不受约束,在舞蹈的自如感中体现出人的自由性与即兴性。(二)课堂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舞蹈从民间走入专业艺术院校的课堂后,专业舞蹈工作者对海阳秧歌民间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使之产生了文化传承性和身体训练性的双重作用。保留海阳秧歌舞蹈的原始风格和人文气质以及舞动中韵律的独特魅力,又对学生身体起到训练性的重要作用,是海阳秧歌课堂教学的基本目的。海阳秧歌的“浪”是海阳秧歌的基本动律之一,是能够体现海阳秧歌训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浪”来源于民间,延展于课堂,受民间海阳秧歌跑场队形流动的动式感觉,启发延展到课堂,把整体动式化入个人动式形象,并加入海阳秧歌特殊人物形象,是专业舞蹈工作者从民间场图及人物形态造型当中提炼加工之后,根据课堂的训练性,形成的独特教材。“浪”是海阳秧歌中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承载了训练身体灵活力的主要作用。也可称为海阳秧歌的技巧,需要舞蹈演员具有良好的运用身体的能力。“浪”的练习是具有较高训练价值的基本动作,具有鲜明典型的海阳秧歌的舞蹈风格,强烈浓郁的地方特色。
从难易程度的比较来看,浪的训练难于单一动律,其顺序应当在单一动律之后。但教师们总会把浪作为活动,在课堂开始时首先练习,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和开发,起到预热效果。
笔者认为,浪的训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作为海阳秧歌的基本功训练。并且,可以作为民间舞基本功的一种训练方式,开发学生身体。教材中海阳秧歌的“浪”分为单一动律和短句练习两种。在单一练习前一般会进行原地的热身活动。
单一动律总共分八种:(1)单一浪;(2)滚浪;(3)直波浪;(4)波浪;(5)武花浪;(6)双臂八字浪;(7)砍浪;(8)涌浪。短句练习分为:(1)正缠头滚浪短句;(2)反缠头滚浪短句;(3)砍浪短句;(4)武花浪短句;(5)涌浪短句;(6)双八字。
二、“浪”的特点
“浪”在海阳秧歌中,幅度、速度、力度的运用独特,“一惊一乍”的节奏强弱变化,带动动作突发力的效果,在海阳秧歌中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在力度的突发力中,体现出刹那间的速度感,在快发力中,展现空间幅度的变化,上下转换,左右协调,开合自如,迂回盘旋,首尾相连,连续不断,体现了海阳秧歌的“圆道”之美。用气息带动动作发力,在瞬间启动中完成放与收的动式。空间变化迂回盘旋,脚底生根控制上身的大幅度运动,上下身协调配合中呈现出上大下小的视觉效果。(一)幅度特点
海阳秧歌独特的气息运用、步伐流动产生了幅度大的动作特点。“浪”的动作幅度特征是蓄力待发后的瞬间释放、收放对比达到极致、伸缩大小对比展现、高低上下互相衬托。浪的幅度特征也体现出海阳秧歌的大小对比和阴阳变化。以砍浪为例,该动作的大动式、大流动,就是大幅度的一种体现。一人的流动像是整个队伍流动的视觉效果,使整体气势更加壮观。动作幅度以小衬大,大小对比,展现出吐气后瞬间释放的美感。(二)步伐特点
“浪”的步伐特点是“步随身走、步止身延,身体带步伐、步伐随身体。”强调步伐的流动性,脚下生根,上大下小是其显著特点。“浪”练习中的步伐并不复杂多变,总是随着身体的动式流动。“浪”中的步伐是在身体启动当中的被动带入。在上身主动积极的运行下配合完成的。它强调脚下生根,使流动运行中的身体得到延长和发展,并对动作的完成起到稳定姿势、加强幅度、扩展空间、强化动律的作用。增强了人体流动的视觉美感,使动律产生的节节传导、迂回盘旋、连绵不断达到最佳的表现,提升了视觉美感的效果。以直波浪为例,上身丰富拧转,脚下简单圆场,上身带动脚下节节贯穿,脚下生根,使上身幅度无限拉长,提拧动律丰富饱满,使身体幅度不断加强,空间运用不断扩大,身体流动的视觉美感层层递进。(三)衔接特点
“浪”的衔接特点是“有开必有合、有提必有拧、有左必有右、有大必有小、有上必有下、有收必有放、有进必有退。这种衔接规律产生出动作之间的巧妙转换,并体现出动作流畅连贯的特性。重心的巧妙转换,情感的顺畅表达,感觉的不断轮回,首尾相连连绵不断。犹如涌动的浪花连绵不断、流畅延绵,展现出独特的视觉美感,体现出独有的转换方式和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浪”衔接的独特方式,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会身体在运行中的逻辑和规律,使学生能够自然流畅地运用动作,恰当地传情达意,能够合理地处理动作之间的转换连接,使情感更加饱满连贯。综上,正是因为海阳秧歌“浪”的这些特点,对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训练价值。
三、“浪”的训练价值
(一)腰部及两肋能力的训练
腰部及两肋是舞蹈演员的核心部位,起到“承上启下”,连接协调上下身的作用,是开发上身幅度的重要部位。要解放身体各个部位的关节,首先要解放腰部以及两肋的灵活力。由此将动力动式节节贯穿于身体的其他部位,使身体在空间中形成一种节节传导大幅度运转的运动过程。这个运动过程中需要两肋良好的灵活力和坚实的腰部能力,腰部需要具备软度、灵巧性、以及流动中的把控能力等。反之,正是通过“浪”练习中流动完成的提、拧、绕、裹等一系列动作,也更加强化了腰部及两肋的运用能力。专业舞蹈工作者在从民间发提炼加工的过程中也更加强化了这一重要功能,起到极其重要的训练性,这会对学生的腰部肌肉能力产生了良好的训练效果,不但训练了腰部的柔软度,也开发了两肋的灵动能力。使身体在流动中得到训练。因此,通过“浪”的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腰部及两肋能力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身体表现能力,使之动作幅度放大,情感更好的表达。
(二)身体重心控制和平衡能力的训练
舞蹈动作中的“重心”和平衡能力相辅相成的。重心为身体主导,协调配合身体各个部位运用运动规律,可以充分展示出舞蹈的特有风格。海阳秧歌的重心转换并不是单一的,很多时候是连续动作的动律循环反复的。在运动变化中,为了保持稳定性,身体在运行中过程中形成了立体的离心、向心,此时的重心形成惯性变化,具有失重的美感,富有牵引性。教师利用“浪”的流动性这一特征,在这种多变的重心转换中强调控制身体的平衡能力,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重心转换的训练,来加强学生身体的平衡能力。例如通过训练“滚浪”,在流动过程中产生了变化多样的重心转换方式,在多变的重心状态下掌握身体的把控力,掌握身体的平衡能力,体现出离心与向心,以及高低上下的空间变化,并完成海阳秧歌特有节奏的要求,展现“强发力、弱延伸”的动式特点。也强化训练了学生的身体重心控制和平衡能力。
(三)速度能力的训练
肢体快速反应能力也是一个舞蹈演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快节奏,大幅度的运动过程中,能够迅速反应是必不可少的。海阳秧歌的速度特征是在瞬间的发力中,产生速度与力量带动全身,瞬间完成动作,呈现出海阳秧歌特有的的“一惊一乍”特征。在快速的鼓点中,瞬间启动,瞬间完成。在不同的空间中舞姿的瞬间变换,例如滚浪,瞬间发力瞬间完成。所以通过“浪”瞬间快速发力的训练,可以加强学生肌肉运用的速度,提高肌肉的爆发力。速度越快,说明学生掌握驾驭身体的能力越强,肢体语言的传达才能更加准确。因此,“浪”练习骤变快速的动作特点,恰恰契合训练身体速度能力的需要。(四)气息运用的训练
气息运用在舞蹈中十分关键。海阳秧歌的气息表现在“欲动先提”。气息是启动身体的主导方式,是舞蹈内在结构的表达变化。在“浪”练习这种突变的动作中,必须合理地配合呼吸。正是因为“浪”练习中动作的多变,致使呼吸也应配合急促长短、粗细深浅的变化。身体外部动作、速度空间的变化,呼吸必须随之发生改变。在独特的发力方式中,使气息瞬间凝聚,随之慢吐,气沉全身,达到饱满、圆润的动律美感。海阳秧歌“浪”独特的气息运用方式,强化了学生对呼吸的认知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触其表,未想其内在呼吸是现在存在的重要问题。老师在训练“浪”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呼吸,这样才能使动作神形兼备,使动作更完善,也使学生更清楚呼吸的运用。四、结语
海阳秧歌进入专业院校成为教材已有30 余年之久,深刻地影响着对于舞蹈学生的培养。“浪”的练习在海阳秧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可塑性。从实际出发,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在大一时就开设汉族课程,并着重教授海阳秧歌,着重练习“浪”,是具有合理性的。在大一身体还处于开发阶段的时候,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是至关重要的,为学生打下基础,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自己的肢体。在访问中央民族大学同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浪”很好地训练到身体的各种运用能力。
以笔者为例,因在大一时老师强化的腰部和两肋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很好的运用这些位置。并且注意在舞动中与呼吸的配合,注重舞蹈时的幅度。在访问授课教师的过程中,教师也提到之所以将汉族从大四挪至大一,是意识到了海阳秧歌对于身体开发的重要性。我们一半的课程在进行浪的训练,更是全方面地开发了肢体的表现力。
目前,在全国各大专业院校的海阳秧歌课堂上,因不同老师选择的教材不同,“浪”并不是所有老师选择的教材内容。很多老师会根据课时和自我认知的情况,针对教学对象,去选取不同的教材内容。在笔者看来,“浪”的练习对于学生的训练价值是值得深究的,也希望“浪”的练习可以为教师们更好地使用,加强学生身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