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谈舞台灯光的产生与运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511
吴文波

  (溧阳市锡剧团,江苏 溧阳213300)

  舞台美术是为舞台演出创造视觉形象的造型艺术。通过对人物和景物的造型,展现演出的外部形象,帮助演员的表演,揭示剧本的内涵。舞台美术各部门——灯光、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等因其造型手段、外在形态及艺术功能的差异,有着不同的造型要素。

一、舞台灯光的产生与应用

最初可用的照明工具,是松明、火把、油灯或者灯笼,要达到的目的是把舞台照亮,谈不到灯光艺术。明朝末年,绍兴刘晖吉的家班演出《唐明皇游月宫》时,尝试用灯光营造出了一个“月宫”:

  这是至今所见戏曲灯光艺术最早的记录。但是,这种设计并未成为主流:这种灯光设计需要有丰厚的财力,更重要的是,中国戏曲舞台上出现的所有情景基本上是靠演员的表演和唱念来表现——这是戏曲艺术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既由于物质条件的约束,更出于中国传统的“有生于无”的美学。所以,几百年来,中国戏曲的舞台依然是空的。

  不过,灯光与布景的探索仍在进行。明末,南京阮大铖家班演戏,外垂重幕,内燃蜡炬,日夜搬演《十错认》、《摩尼珠》传奇,且多有灯光奇巧。清朝初年,泰州俞锦泉家班演戏,灯彩更是讲究。对此,《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曾有细致的描写:

  “改装令作春灯舞,须臾满室灯俱吹。微茫星汉窥窗户,久久帘动一灯来。一灯一灯陆续吐,十二金钗二十四。”

  戏曲舞台的灯具不断有所改进。光绪八年(1882 年),上海引进了“电气灯”,各戏园迅速采用,舞台灯彩大为改观,写实布景也开始出现。上世纪初,在连台本戏、文明戏的潮流中,舞台灯光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控制光源明暗,发明了光学魔术背景,创制了特技灯……当时京津沪等地的戏院都在试验把灯光应用于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国新技术被不断引进,中国戏曲舞台的灯光技术也日渐提高。不仅戏曲观众喜欢,就连一向尊重戏曲艺术传统的专家们也开始关注灯光对戏曲的价值。

二、舞台灯光是运用光的手段

通过舞台灯具和控制设备,为舞台演出进行照明和造型。早期的舞台灯光是以照明为主,当代的舞台灯光,是在照明的基础上,以造型为主。

  舞台灯光的造型,要依据剧本的内容,遵循导演的总体构思,结合演员的表演,并与布景、服装、化妆及音响密切配合,运用灯光技术和技巧创造三度空间的流动和舞台气氛和画面。

  为充分发挥舞台灯光的功能,掌握其技术技巧,提高其艺术质量,探求舞台灯光的造型要素是颇为重要的。从心理角度深入分析灯光要素,更有助于真正熟练掌握灯光的语言规律,提高设计者创作的成功率,避免创作的盲目性。

  在长期的灯光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对舞台灯光的矩形要素进行探索,灯光的造型要素主要有光强、光色、光质、光影、光位、光区、光束和光的运动八大类,灯光创作人员对灯光八大要素的灵活运用,使舞台上异彩纷呈,风格各异。

  在我国舞台演出中,一般把灯光分为三个大的光区。演区光——投射演员表演区域的光。景区光——投射布景形象的光。天幕光——投射到天幕上的幻灯影象或光色。这是一种粗略的区分,不能满足戏剧演出的实际需要。在进行具体剧目排演时,应精心地设置特有的光区。

  光区的数量有多寡,范围有大小,形状有方圆、边界有虚实等区别。光区的分布与组合,又是多种多样,因戏而异。例如:有的戏将舞台纵向分为数个光区、形似“目”字。有的戏横向分为几个光区,形似“四”字。也有的戏把舞台用纱幕隔开,交替出现两个光区,形似“吕”字。有的戏采用多层次环状光区,形似“回”字。还有的戏,采用纵横交叉的条状光区,形似“米”字。

  光区有的用单灯投射,有的用多灯组合。布光常可通过调节光源、光栏、镜片、档光片等方法。限定光区的范转及形状。各光区之间。有的宜相互衔接、柔和渐变,有的宜裁然断裂,互不干扰。应该看演出的需要而定。在灯光管理中,应根据光区分布,分别控制,有利于舞台调度和演员表演。在舞台对光时,一般先对共用光再对特写光,先对夜景光,后对白昼光,先对内景光后对外景光。

三、结语

综上所述,灯光进入中国的戏曲舞台,并非最近这一二十年,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正是在这最近一二十年,戏曲舞台上的灯光越发地“喧宾夺主”、“技术至上”,没有和演员“四功五法”的表演交相辉映。戏曲舞台毕竟以表演为中心,灯光究竟应如何运用,如何为“中心”服务,这是一个需要学界以及艺术界共同回溯历史、探求定位、并在艺术创作中寻找答案的问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