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乐舞俑中看汉代乐舞的审美特征——以洛阳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455
王 越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450000)

一、前言

汉代的艺术注重反映社会风貌,以乐舞俑殉葬而去营造歌舞升平的场面俯拾即是。不同于秦始皇兵马俑的气势磅礴,使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达到了亘古未有的高度。乐舞俑用它别具一格的美在汉代陶俑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乐舞俑的起源与发展

陶俑是用泥坯烧制而成的以刻画人物形象动作的陶艺作品,乐舞俑多以成组的形式出现。这些俑用于代替活人殉葬,人们在生前所享受的一切,在死后也要将这一切带走,故用陶俑代替歌舞乐伎在墓中与自己相伴。两汉时期有雅乐与俗乐两种,汉代的社会改革让世俗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朝的乐舞尤其盛行,出现了胡人俑、杂技俑以及唐三彩,这些陶俑的出现,恰恰印证了唐朝与西域文化的交融。在隋唐时期,还出现了仕女俑、武士俑、官员俑、胡俑等一系列陶俑。因唐朝的繁荣,唐代的俑无论是在色泽上还是在造型上都以华贵绮丽为主,色彩绚丽。

三、乐舞俑的艺术特点

两汉时期,由于技术的限制乐舞俑的造型多成简洁化,但其粗狂的线条、稚拙的纹路,使得乐舞俑极具特色。相比于秦俑,汉代的陶俑更为小巧,因文景帝提倡节俭,但随葬的传统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烧制过程中将陶俑的体型一再缩小,既能继承随葬文化,又可以节俭持家。汉代乐舞俑最突出的艺术特征便是不拘小节,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去刻画乐舞俑的线条。在西汉时期,因继承楚文化,无论是在唱歌还是跳舞或多或少也继承了楚风。以柔美纤细为审美标准,造型优雅美妙,神态更是栩栩如生,展现出翘袖折腰之美。

四、汉代乐舞的分类与审美特征

乐舞是什么?它是反映社会现状的一种存在,它体现社会特色,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汉代舞蹈分为宗庙舞、郊祀祭舞、其他祭舞和娱乐用舞。

  汉代的宗庙祭祀有着很严苛的制度与各种繁琐的程序,舞蹈也会采用五行、盛德、文始等一系列舞蹈。通过规定的音乐与舞蹈来表达对神明的崇拜与敬仰,所以汉代的乐舞具有一致性。汉代祭神舞可分为郊祀舞、灵星祠舞、请雨舞、大傩四种。在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耕。西汉时期因为连年征战,经济持续低迷。为了使农耕业重拾信心,故修建灵星祠,通过灵星祠舞和请雨舞来祈求神明庇护农耕业。大傩是一种驱赶鬼怪除邪惩恶的仪式。从种种祭祀舞蹈来看,汉代乐舞是具有目的性的。汉代娱乐舞分为长袖舞、四舞、盘鼓舞、角抵百戏。长袖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服饰之一,袖子有长有短且又宽又窄。长袖舞的舞蹈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它的舞姿又分为身体直立、折腰、袖子曲折、跳跃、跪坐状等五种形式。四舞是鞞舞、拂舞、铎舞、巾舞这四种舞蹈的总称。盘鼓舞可以分为盘舞和鼓舞是根据舞者脚下所踩之物来区分的,有时盘鼓舞也常常与长袖舞结合。由此可见汉代乐舞具有多样性。

五、洛阳地区乐舞俑中体现的汉代乐舞的审美特征

洛阳苗南新村出土的乐舞俑向共九件,女舞蹈俑仅一件,头发梳成高发髻。滑稽俑一件,为男性。杂技俑一件,还有两名歌唱俑,其余全是伎乐俑。从他们表演的形式可以看出他们表演的场合是家庭聚会。洛阳苗南新村出土了一件女乐舞俑,以独舞的形式出现,身体前倾,身着长裙。在不同的宴会场合中,表演者们吹奏曲调,舞者们随着旋转跳跃。从这些乐舞俑的出现能够看出洛阳地区的舞蹈形式的多样性。洛阳涧溪七里河汉墓出土了六件伎乐俑,呈跪坐状共三排,有持萧吹奏的,有抚琴的,还有敲鼓的。与秦汉的伎乐俑大不相同,秦汉时期多为类似于编钟磬这类大型乐器,后来更加趋于小型轻便的乐器,这更有利于表演形式的变化。从洛阳出土的陶俑看,从大型乐器到小型乐器,用更加轻便便宜的乐器取而代之,使百姓也能够享受音乐与舞蹈,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汉代乐舞具有变通性。

六、乐舞俑与汉代乐舞审美特征的关系

汉代乐舞与乐舞俑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乐舞俑是汉代乐舞的产物,汉代乐舞是乐舞俑的生产者。汉代乐舞是雅俗共享的,汉代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风貌使乐舞俑具有独特的鲜明的特征,它的出现也代表了时代与社会的进步。汉代时期俗乐兴起。庙堂祭祀、天子宴会、军队凯旋而归等等这些上层社会都需要歌舞器乐的表演,就连百姓婚嫁或者丧礼也需要歌舞相伴。

  两汉时期人们都喜爱以歌舞来表达情怀,直抒胸臆。无论上层社会还是社会下层人民都对乐舞有着或多或少的认识与学习,故汉代乐舞趋于平民化。所以乐舞俑的造型形态是古朴、稚拙的,线条粗略大方,不追求细致的刻画但动态造型是豪迈奔放、简洁大方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