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
蒙古族舞蹈在整个舞蹈的调度设置上虽不繁华多变,却有经典之笔。例如,横线的出场配合硬肩动作,简单的线条却强而有力;大横排的向前推进,让矫健、沉稳的气势扑面而来;采用源于生活的围篝火而舞,用圆形表达欢快喜悦的场面;而舞蹈的下场动作最具代表性,双人对舞向台前流动,逆时针绕圆形成斜线向台后逐渐远去,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展示出广阔草原无限的延续感和纵深感,让人回味无穷。巧妙的调度安排更充分、更准确以及多方位地展示舞蹈语汇及舞蹈内涵。
一、蒙古族男子独舞《绿色的骄傲》
舞蹈表现舞蹈为情绪舞三段体结构。幕启,大草上升起浑圆的太阳,在火红的阳光照耀下,一个青年牧手勒马、大马步站定的造型,显得威风凛凛。一阵杂沓的马蹄声由远而近,瞬间,一匹马从远方奔腾而至。号角声响,青年牧人重跨骏马,清脆有节奏的马蹄声由轻而重,由慢到快,由稀到密,在草原上飘荡。草原上的骏马,扬鬃飞跃,勇往直前。作为一部要表现出蒙古骑手奔驰在草原上的作品,舞蹈理所当然地要体现动态感和距离感,而这种体现又很难离开舞蹈动作成功表现了一个洒脱、矫健的现代青年牧人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蒙古舞马步中原来没有“踢踏”,编导借鉴外来的踢踏步法,结合蒙古舞上身、肩、臂、腕的姿态以及头部的甩动节奏地变化,以其在力度上强与弱、速度上快与慢、幅度上大与小变化,创造了一种时快时慢、时近时远的马蹄效果,使观众从演员的灵巧、敏捷的表演中品味到动作的变化和动作的质感,感受到动作的有序感、整体感,继而再创造出骑马奔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的意境。
二、蒙古族女子独舞《蓝蓝的天》
舞蹈开始,男高音唱出悠扬的具有浓郁蒙古风味的歌曲,把人们带进了那辽阔的大草原。舞者以娴熟的圆场步飘出,然后造型于台中。那舞步,如同那蓝蓝的天空上飘浮的白云,飘逸舒缓。在高亢、悠扬的歌声中,舞蹈进入第一段。舞者以蒙古舞独特的步法带动起肩、臂、肘、手腕、手心、手指头向空间展开,翩翩起舞。紧接着,欢快的音乐把舞蹈转人第二段,情绪上与抒情的第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舞者那双臂波动与动律爆发的后碎抖肩,如水波涟漪;那上下起伏连续的下板腰技巧,把舞蹈推向情感的高潮;那忽左忽右上下交叉的手臂,如春风掀起绿浪,如拨动生命的琴弦;那跪伏在地上忘情抚摸大地的动作,表现出她对用乳汁哺育过她的故乡,诉说不尽的深情和刻骨铭心的眷恋;那潇洒而舒展的圆场步,像风一样轻,像水一样柔,把天空映衬得更加碧蓝,把草原装点得更加美丽。在曲回宛转、紧密相连、气势连贯的圆场流动之后,最后舞者出人意料地结束在背对观众仰望天空的造型上,端庄美丽,大方舒展,让人回味无穷。舞蹈采用朴实真切的引子和A 一B 结构,通过蒙古舞蹈语汇,抒发了草原人民对家乡的赞颂之情。舞蹈虽短小精细,但民族风格浓郁。
三、蒙古族独舞与群舞《牧歌》
舞台上,西天的红日把余晖漫入树林,明镜般的水塘蒸成了一坛玫瑰酒,衰草、黄叶、芦花,也抹了一痕似有似无的玫瑰红。幽远的音乐缓缓漾起,和着若有若无的歌声,把人带入一个静谧清幽的世界。树林里,独舞者从高台上出场。他轻轻揉动手臂,如同鸿雁正慢慢梳理着羽毛。它时而静驻,时而展翅飞翔,低低地盘旋在池塘上,深情地望着这片生它养它的大草原。第二段,二胡响起生机勃勃的旋律和清晰的节奏,与舞者的硬肩、绕腕等动作融为一体,使舞蹈抑扬顿挫、情趣盎然、魅力无穷。“鸿雁”时而扑腾振翅,时而戛然而止,焕发出蒙古族舞蹈浓郁的风情,同时也正好与舞蹈第一段构成动静相宜的对比。最后,在ABA 结构的第三段,音乐又再现了开头的第一段的旋律;但由于和声的变化,音乐注入了炽热的情绪,舞蹈画面也就同音乐的和声一样逐渐丰满。一排排一行行的“大雁”从远而近地飞来。由于舞台构图密度的加强,终于形成了舞蹈的高潮,表达了最强烈的情感,同时也激发了观众飞扬的思绪,仿佛那只“鸿雁”也欲展翅飞翔在蓝天中。《牧歌》是编导家张继刚为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在“金秋晚会”上的表演而创作的。选择独舞与群舞的表演形式,着力表现鸿雁在湖边休憩的情景(而不是展翅高翔),并以群雁为烘托,是由于作者意在突出表现老艺术家的风采,及其童心未泯的心态,表达出蒙古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以及老艺术家对舞蹈事业的痴迷。作品采用的舞蹈动作虽是大家所熟悉的蒙古族舞蹈常用的肩、腕、臂、牧、骑动作,但由于著名舞蹈家贾作光,那既有浓厚的蒙古族舞蹈风格,又极富舞蹈个性的表演,使观众在这些舞蹈动作中领略到大雁洒脱自如的神韵,从中感受到家乡自由生活的幸福。
蒙古族舞蹈表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外化为独特的舞蹈形象,似烈火般的激情,让人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质朴和豪爽。从出神入化的舞姿身态中,显示出高超的表现力,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巨大的穿透力,以及高度自由的境界和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舞蹈个性。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