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禅宗对减笔人物画法的影响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387
钟 慧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佛教自此由印度传入我国来,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禅宗。

  在唐代时,禅宗被分化为南北两宗。北禅宗的代表人物为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大通神秀,以弘法于北方,故称北宗,主“渐悟说”,其代表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表达出要循序渐进,不断自省,方能修炼成正果。南禅宗的代表人物为六祖惠能,弘法于南方,故称南宗,主“顿悟说”,其代表偈语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此后,慧能南宗,胜于神秀北宗,成为中国禅宗的正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影响最广,流传最远的中国佛教宗派。

  禅宗发展到了南宋,高僧、居士辈出,达到了禅宗的昌盛时代,在此阶段,不但禅宗的语录增多,并且大型登录也陆续出现。禅宗倡导的见性成佛、直指人心的思想理论依据,是解脱论上的“佛性论”。“佛性论”的意思是认为“众人皆有佛性,众人皆能成佛”。并且南宗的“顿悟说”认为:只须见性,即可成佛。“顿悟”是一种很重要的禅宗观念,它是禅宗的灵魂和焦点范围,由它衍生出禅宗的理论和实践。禅宗主张的“不立文字”说,就是认为一切经书、注释都是因人而存在的,如果没有了人,那么它们的存在便没有了意义。把它应用到画面上,就是对传统方式的反叛,如果画得很精细,就只会障人耳目,让人执着于此,也就达不到“明心见性”的效果,所以,绘画若想成为帮助人们反观自心,就必须简化,去除一些不必要的修饰,这样做反而可以增加画面的内容,同时又体现出禅宗无处不在、不可言说的特点。可见,若画家真的以禅入画,以画参禅,必定会别开生面。

  梁楷,其外号为“梁疯子”,虽非和尚,但却长于画禅画,与智愚、妙峰两位僧人相交甚好,其受了南宗“顿悟”思想的影响,对画面进行简化,创造了“减笔”绘画方法。

  什么是“减笔”呢?减笔跟“细笔”相对,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细笔”又叫“工笔”,属于“密体”,追求周密精细;“减笔”属于“疏体”,追求简单干净,能舍去的就舍去,这种技法叫“遗貌取神”,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也不能多,比细笔要求更高,更难。用笔从简但是内涵雄厚是减笔的特点,描绘对象用以一当十的方法,造型能力和笔墨本领非常精辟老练。“减笔画”寻求笔墨的精炼,可以表现出对方的情态,看着仿佛是随意草草几笔,但却可以把对方的主要特点捕获住,效果非常传神。梁楷的减笔画在用笔上精炼豪放,在构图上简约并且有力,以少胜多而内涵深刻,十分耐人寻味。他通过有形的笔墨将无形的禅意表达出来,深深地感染着观众。

  观摩梁楷的传世之作,能够觉察出他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灌注了禅宗思想。比如《六祖斫竹图》,展现了六祖惠能在砍竹子的过程当中“无物于物,故能齐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与智”,表现了南宗不参禅,不读经书,不重视外在的修炼,任其自然的态度。这张画的人物形象不但简约而且精炼,在用笔用墨上以少胜多,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了人物的生活场景和动态。

  类似此种画作,另有《李白行吟图》以及《泼墨仙人图》等。在《李白行吟图》一画中,惟有李白的头部描绘地比较详细,衣裳跟其余的地方,都是几笔带过,就将诗人的潇洒、豪迈的模样描绘地淋漓尽致。《泼墨仙人图》给人的感受是用笔畅快,水墨淋漓。夸张地处理了仙人的头部和眼耳口鼻,画风豪迈潇洒。观摩这种画,吾等可觉察梁楷是在摆脱佛教的清规戒律,回归“禅宗”以自由、随意为尚,以“意”见长,以少胜多。画作中的笔墨与造型恰是禅宗思想的表现。观赏梁楷的作品是一种笔墨的体验,同时也是一种心境和禅意的体验。其在禅宗影响下创造出的减笔画法把写意人物画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