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浮世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审视其人文意识和情感色彩,并对日本浮世绘的艺术形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浮世绘;自然观;物哀;人文意识
中图分娄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151-Ol
浅井了意的《浮世物语》中这样写过:“活在当下,尽情享受月光、白雪、樱花和鲜红的枫叶,纵情歌唱,畅饮清酒,忘却现实的困扰,摆脱眼前的烦忧,不再灰心沮丧,就像一只空心的南瓜,漂浮于涓涓细流中。这就是所谓‘浮世”浮世绘中,真实、自然及通俗的审美趣味是其所具备的特点,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大众的世俗情怀,一种市民的审美情趣。浮世绘最初的用途多用于商业,是一种普通大众的潮流文化,如茶叶的外包装,书籍插图或广告。浮世绘的内容就相当于我们如今的杂志一样,我们能从画面捕捉很多信息,比如,潮流,礼仪,政治。
浮世绘其类型主要有美人画、役者绘、以及风景绘。其中尤善表现女性美,有数据统计,浮世绘中有70%都是美人画。它们从吉原韵事、家庭悲欢、官场沉浮、才子佳人、风景名胜等汲取素材表现出好色之殇、物哀之情、崇死之末、武士道之残。这些作品有欢乐、愉悦、美丽的,也少不了悲怆、痛苦、无聊和丑陋的,总而言之的共同点,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情,都是自由开放、无拘无束的。情感极端敏感,甚至包含各种病态的虐人以及自虐、悲秋怜月的多愁善感以及原始的情欲和冲动。这些在日本都被当作美的形态,在尽兴享受欲望的同时又感伤人生无常。欣赏浮世绘,我们可以从其感受到日本浮世绘所隐蕴的浮世观、自然观以及哀物之情。
浮世绘的表现手法是借鉴我国传统艺术延伸而来,是一个师法传统创新的成功例子。据记载,日本早在唐时期就遣唐使从中国唐宋院体绘画中学习中国传统水墨。在浮世绘早期的表现形式——肉笔浮世绘中,可以看出当时早期的表现手法与我们中国唐代的仕女图表达非常相像,在早期浮世绘画面背后的布局摆设,墙上或屏风画的山水,都可以找到中国传统名家作品的影子。另外,风景建筑描绘方面,又从欧洲绘画中吸收了焦点透视法进行描绘。
浮世绘所暗蕴的浮世观、自然观、物哀之情通过画面中的造型、色彩、构图等进行表现。由于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使其画面呈现出来一种浮华、雅俗之美。色彩追求华丽、浮华。利用华丽的色彩掩盖以及修饰人命运的哀伤,作品展现出悲伤与浓艳的融合。虽然中国唐代仕女画影响了美人画,但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差异,浮世绘美人画追求的风格倾向相比中国更为外露内心世界。而中国受孔子儒学等的影响,我国的仕女画崇尚的是一种柔和的内在美,画面的人物呈现出温柔娴静、平静温和的感觉。
浮世绘与我国国画都是以线条表现为基础,在仕女画中,对于线条的使用比之浮世绘美人画更为系统规范,线条与笔墨的结合,融合了书法线条的强弱,虚实,轻重,长短等的优点和缺点,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核心造型系统,即以线条为骨架:;而浮世绘美人画中对于细节的刻画则比较随性,整体比较流利、舒畅、圆润、大气直接、简洁精炼。相比较,浮世绘对比仕女画的装饰意味更为浓郁。
另外,其不对称、不匀称、不规则的“非对称性构图”是浮世绘构图的特色之一。这种所谓“非对称性构图”,简单解释便是非对称式的均衡形式。在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中,非对称性的均衡被认为是更有助于传达精神意念、更易具有想象空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而可以在浮世绘中看出画师们在构图、人物的动态、元素相互间的位置及组织关系等方面的经营上对这种均衡形式美的追求。这种构图形式又类似于我国宋代文人马远夏圭的“马一角夏半边”。
日本浮世绘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表现形式亦或者精神色彩都带给欧洲国家乃至中国深远的影响。浮世绘不仅仅表现在其线条、色彩、构图和装饰图案所传达的装饰意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人性的独特思考、启发人们重新认识现实世界。也正是这种人文意识和情感色彩,推动了欧洲的新艺术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期的学者和艺术家们更加关注现实的客观世界。为了促进社会变革,学者们主张以现实而客观的态度研究人以及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在当时的文学界艺术界掀起了一波“自然主义”思潮,重新思考人的价值。艺术领域,艺术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地,科学地描绘了客观世界,描绘周围的现实,表达他们对于感性和理性的理解。设计师们则主张以自然的纹样作为装饰的主题。
总的来说,普遍呈现一种对大自然的崇迷,对人性关注的状态。在传播过程中,浮世绘的构图、线条表达、平面色块甚至审美观念都极大地满足了新艺术运动的探索,使其开始向往浮世绘艺术,脱掉破旧的老式斗篷,取而代之的是抽象曲线和自然图案,这是现代设计净化及简化的步骤之一。浮世绘,于江户时期诞生并达到高盛,其独特的審美文化使其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带给全世界不一样的艺术色彩。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