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儿童拿起笔书写汉字开始,书法的启蒙教育就可以开始了。书法二字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文字符号的形态表达,是中国汉字书写的艺术。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从毛笔书写的实用功能逐渐自觉化成为一门艺术学科,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的讨论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艺术学科里。随着教育理念的丰富革新,书法的启蒙教育也存在着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讨论。书法启蒙教育中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缺一不可,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学书者、欣赏者以及书法作品本身的发展。
关键词:书法;启蒙;教育;实用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013-01
书法服务于大众必然有其实用价值,同时,艺术又能带动人民大众的审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需要艺术性来发挥作用。书法启蒙教育作为书法学习的第一课,处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关系问题变成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书法启蒙教育中的实用性
小学阶段是系统的进入识字、写字的阶段,作为少儿书法的启蒙阶段,是从执笔坐姿到起笔、行笔、收笔的初级阶段,临习的字帖内容往往是与现代汉语中的简化字非常相近的正書,以颜真卿、欧阳询楷书最为常见。而楷书较更早期的篆书、隶书用笔动作更加复杂,加入了转折、勾挑等动作,这对用笔的能力要求很高,对于小学阶段的书法初学者而言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如此具有挑战力的正书为何会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归其原因,终究是将书法的实用性排在了第一位。用规范书写要求毛笔书法,以线条是否均匀、结构是否匀称作为评判书法作品的标准,这大大忽略了书法的艺术性,束缚了学生用笔墨表达情感的双手,甚至扼杀了孩子们天真烂漫本性。
事实上中国历朝历代的书法都有官方的标准文字,如秦统一时李斯等人整理的小篆,小篆即为“书同文”政策所服务。东汉时期,在古隶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规范成为法度严谨的隶书。但自书法自觉化以来,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官方书体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然而有官方书体的同时,也有风格各异的书风并驾齐驱。例如东汉有《熹平石经》的同时,也同时有《石门颂》、《张迁碑》、《曹全碑》等风格鲜明的碑刻。
清馆阁体之所以有如此垄断的地位与当时其发挥的巨大实用价值有紧密的关系,当实用性大于艺术性时,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必然作用甚微,甚至起到阻碍作用。
二、书法启蒙教育中的艺术性
随着现代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书法教育较为普及。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生书法进校园的文件,倡导在中小学基础课程中加入书法。
由此,许多书法教育培训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其中有实用类教育,为提高学生硬笔书写,使卷面干净工整而学习书法课程;也有一类以弘扬传统为导向,注重学生对笔墨形态的感知,为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造型表现力而开设的书法课程,这一类则偏重于书法的艺术性培养。由艺术魅力激发孩子兴趣,而非打着艺术旗号肆意发挥,书法的艺术性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经典的继承这一前提下,发扬书法的艺术性,必然以了解中国文化为前提。
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通过对馆阁体实用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书法可以像馆阁体一样发挥其实用性,书写的工整、方正、结体匀称,章法均匀,有利于我们书写的更有辨识度,发挥书法本身的实用性时可以更清晰有效的沟通和记录,例如在硬笔书写时,填写表格、记录信息、答谢试卷时等等,点画匀称也防止出现错误。把学习点画的用笔,线条的流畅,间架结构的排布,作为扎实基础的练习也并非坏事,对于书法初学者来说,运用毛笔书写出规范字是很符合当代汉字审美的,规整均称的汉字使大众易读易懂,是被大众审美所普遍接受的,学书热情高涨促使更多的人学习书法这项传统文化,无疑是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起推动作用的。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应反思过于注重实用性而忽略艺术创造带给后人的负面影响。在学习书法时,需要全方位的认识书法史及书法风格,在临摹作品时不仅要临摹的像,也要如董其昌所说“字需熟后生”,在掌握用笔与书写技巧打下良好的基础后,追求更自然的书写状态,让书法作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傅山也有广为人知的审美理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虽然语句极端,但强烈的表达了傅山追求自然,不刻意排布的书学理念。作为欣赏者,提高对艺术趣味的鉴赏力和领悟力,在学习基础时需要分辨,避免千字一面的书风。只有丰富多彩的书风特征,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才能百花齐放,孕育更优秀更灿烂的书法与文化。
四、结语
对于一个书法艺术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到自然表达的过程,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自我。与古为徒,以史为鉴,为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发扬中国书法艺术寻找正确的方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