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百年多病千秋诗圣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564
王羽

  摘要: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圣”,其一生存诗1455首,其中包含大量涉及病痛、中医药的诗篇。自古文医不分家,本文将诗圣杜甫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少年时期、漫游时期、困顿长安、遭乱流离、草堂野老、漂泊湖湘,并从相应阶段分析杜甫的身体情况及病症治疗,從中更好的理解诗人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以及其“诗圣”成长之路。

  关键词:诗圣杜甫;中医药;病痛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001-02

  一、前言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少陵布衣。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记录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以诗证史,以诗补史”,因此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存诗1455首,其中包含大量涉及病痛、中医药的诗篇。本文将诗圣杜甫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少年时期、漫游时期、困顿长安、遭乱流离、草堂野老、漂泊湖湘,并从相应阶段分析杜甫的身体情况及病症治疗。

  二、少年时期(公元712年-公元731年)

  杜甫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后迁至襄阳,又迁到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其远祖是西晋时期著名将军杜预,曾为《左恸作注。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所以杜甫常说“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受家庭环境和儒学思想的影响,杜甫7岁学诗,15岁就扬名,正如杜甫在《壮游》一诗中回忆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可见,杜甫小小年纪便开口咏颂凤凰,足见其天赋禀异。

  杜甫幼年“少小多病”(《进封西岳赋表》),生活在洛阳姑母家,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杜甫在六七岁前曾患严重时疫,幸而在慈爱的姑母照料下得以康复且未留下病根。当年迈的他在成都草堂回忆起年少时光,“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那个健康活泼的杜甫似乎是他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三、漫游时期(公元731年-公元745年)

  青年时期的杜甫身体康健、意气风发,渴望裘马轻狂,纵横南北,从20岁(公元731年)开始了他快意的漫游生活。杜甫先南游吴越,历时四年。在公元735年,他回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遗憾落榜,但他并没有在意,又开始北上游历齐赵,历时5年。这一时期的杜甫,怀抱理想、乐观积极,写下很多与时代气息相吻合的诗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登高、放歌、痛饮、骑射,无一不是盛唐时期浪漫情怀的写照。

  四、困顿长安(公元746元-公元755年)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诏征天下通一艺之长者赴京都就选,杜甫亦前往应试。由于宰相李林甫从中作梗,称“野无遗贤”,应试者全部落选。这件事对杜甫打击很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理想无法实现。自此,诗人开始了他旅居长安的十年生涯。直到公元755年,他才得到一个掌管名册薄帐的微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年他己44岁。

  这一时期的杜甫,仕途不顺,生活潦倒,身体也日渐衰弱,药与病从此伴随了他的一生。公元751年秋,杜甫最早在诗中述及自己疾病,“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秋述》)长安多雨潮湿,蚊虫肆虐,病中杜甫落魄,无人探望,杜甫本来肺就不好,此次又感染严重的疟疾,令杜甫痛苦不已,也留下了缠绕终身的病根。除了肺病和疟疾,公元755年,杜甫首次在诗中提及自己患了消渴症。“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上韦左相二十韵》)长卿即司马相如,素有消渴,故长卿病为消渴症。这时的杜甫,仅40出头,却己白发苍苍,“数茎白发哪抛得”(《乐游园歌》),“白首甘契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已不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而是被病痛折磨的野老。但疾病虽会伤害杜甫的身体,却无法影响他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久病成医的他甚至“买药都市,寄食友朋”,在田野采摘或在门庭阶前种植药物,以最积极的心态对抗疾病。

  这一时期杜甫由于自身疾病与贫穷开始接触到底层百姓的生活,开始将笔端述诸天下苍生,用更加朴实的语言述说他的病与痛,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篇,诗歌中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将伴随杜甫一生,也成为了他与唐朝其他诗人不与雷同的典范,从这里开始,杜甫将成为人民的杜甫。

  五、遭乱流离(公元756元-公元759年)

  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途中被叛军抓获,押回长安。诗人在长安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写下著名的诗篇《春望》。公元757年唐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在华州任上,杜甫曾回洛阳老家。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的所见所闻,使他写下了堪称“千秋之泪”的“三吏”与“三别”。他以“诗史?之笔,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贬官后的经历,使杜甫对于仕途更加绝望,终于走上弃官西行的道路。

  公元759年,是杜甫一生中最为困苦的一年,诗人从长安跋涉到秦州(今甘肃天水),生活拮据,身体也在羁旅和饥寒中日益衰弱,在长安患过得疟疾复发了,每隔一日,便发高度的寒热,这无疑让诗人痛苦不堪。自身的病痛加之生活贫困,杜甫不得不重拾长安采药、卖药的老本行。“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秦州杂诗》)。但微薄的经济来源并不足以养活杜甫一家,在秦州生活3个月后杜甫启程前往同谷县,一路上道路艰险,崇山峻岭,诗人好不容易来到同谷后却发现此地仍然土地贫瘠、物产不丰,诗人一家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此时已是十一月了,天寒地冻,白发苍苍的诗人却在山间、雪地里寻找橡栗、黄独用以充饥。这时的杜甫贫病饥寒,离群索居,但他却始终以最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不公,“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白沙》渡)、“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成都府》)。他的诗歌在这一段时期得到了意外的发扬,离开长安半年内,杜甫存诗120余首,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里程碑,诗人也逐渐成一介儒生成长为千秋诗圣。

  六、草堂野老(公元750年-公元755年)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一家几经辗转,终于抵达成都,次年春天,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在风光秀丽的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取名“草堂”。自公元760年至公元765年,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三年零九个月(期间流亡四川三台、阆中一年多)。这段时间是一生漂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其诗歌创作也达到顶峰,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绝句》、《蜀相》等名篇佳作共计二百四十余首。

  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物产丰饶,免于中原战火,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的时光是相对惬意的,他的诗歌创作风格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开始大量描写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连年战争,奔走的羁旅生活,他的身体依然不好,“瘧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为吾谢贾公,病肺卧江沱。”(《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在长安患下疟疾、肺病、消渴症如影随形甚至越发严重,开始出现足弱脚废等并发症,他只能“坐卧只多少行立”(《百忧集行》)甚至自己家屋顶茅草被公然盗走,他也只能哀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仗自叹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但安定的生活使得杜甫开始用心治疗自己疾病,“多病所需为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在秦州想种植药材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他在茅屋前开辟了一块一亩左右的药圃⑦,种植了枸杞、丁香、茱萸等药材,并为药田倾注了大量心血@。《杜臆》曾经这样评说到:“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有条有甲,见种药多品。”可见,这块药圃有一定面积,且种植的草药品种丰富,药苗长势喜人,一派生机。除了采摘、种植药物,杜甫甚至对草药进行标签整理:“傍架齐书帙,看题检药囊。”(《西郊》)

  至此我们能够看出,从旅食京华到寓居草堂,20多年来杜甫一直与自身病症、中草药打交道,对中医药学有很强的鉴别能力,他把病理特征、草药特性在诗中描写得淋漓尽致,自古文医不分家,杜甫无疑是其中的最杰出的代表。杜甫存世的1455首诗中,涉及植物类118种、动物类64种,矿物类13种,涉及病症140余处,在我国文学史、医学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篇i章。

  七、漂泊湖湘(公元765年-公元770年)

  公元765年,杜甫一家再度踏上漂泊之旅。秋天抵达夔州(今重庆市),由于旅途舟车劳顿,他的肺病、疟疾、消渴症越发严重,诗人一家只能边走边停,留滞养病。这一时期诗歌创作风格也一改成都草堂的清丽洋溢变得苍凉而悲壮,“今忽暮春间,值我病经年。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进泉。”(《杜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到了768年,杜甫出三峡抵达荆州时,已是“民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耳聋》)“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清明二首》其二)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公元770年冬,在由潭州(今湖南长沙)去往岳州(今湖南岳阳)的孤舟上,诗人走完了人生最后的道路。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在诗人辞别人世之际,穷困潦倒、百病缠身、孤独愁苦,但他依然以一己单薄之躯承担着对忧患中的国家和人民最深切的悲悯。

  据《全唐书》记载,唐代有名有姓的诗人多达到2500多位,但唯有杜甫,以他丰富的思想、坚定的人格和巨大的诗歌成就被后世尊称为“诗圣”,被誉为诗歌王国的集大成者,杜甫是无愧于“诗圣”的称号的。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