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481
熊娟 张军生 曹嘉馨

  摘要:文化自信是指既要发自内心地认同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肯定其文化价值,又要吸纳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化。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在当今党中央倡导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建设大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从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现状

  中图分类号:6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256-Ol

  一、前言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只有真正的搞好搞强一个国家的民族的灵魂,这个国家才会兴旺发达、长久不衰。我们假设,倘若一个国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那么它还会是一个富强的国家吗?或许你的答案是肯定,但是我相信这个国家的强盛一定不会是长久的。”为了打造出一个文化强国,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必要条件。因此,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提升其传统文化修养,坚定其文化自信,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一)文化自信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将其作为党工作的重点来抓。习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的成就与否,关乎我们党的命运,关乎一个国家的长久兴衰,更关乎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因此,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帮助最广大人民群众“三个自信”的养成,有利于更好地在群众之间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促使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上与我们党中央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文化自信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源动力

  要获得世界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可,或者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肯定,首先中华民族本身就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在这里,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艰难困苦,实现民族解放、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要阶段目标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华民族立足自身文化现实,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人心、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精神依托。因此,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基础、广泛而又深厚的自信,是基本、深层、而又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精神源泉。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应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

  从文化自信的来源上看,文化自信不仅仅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久远、影响深厚,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启迪和启示作用,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的话语中显得更为意义重大。

  (二)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深厚历史发展中,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以及将本民族文化不断更新,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秀文化,并在世界舞台上闪闪发光,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璀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重要瑰宝。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依靠我们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中。

  (三)树立和加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正确心态

  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对中国所在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就深深得益于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只是到了近代,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在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才渐渐出现了有文化危机这类说法。但到底何谓文化危机?文化危机指的是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且对于本民族文化持有一种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态度。因此,为了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一定要促进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发挥出它应有的力量。

  四、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及文化知识培育

  (一)培育情况良莠不齐,大学生对文化知识掌握偏零碎化、片面化

  为了通过提升对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各个高校陆续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以滋养校园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在此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在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成效和问题。

  以大连为例,笔者在课题的前期的准备调查过程中发现,包括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大学等多所高校在内,在大一学年,部分专业开设了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或是通识课程。老师在该课程中带领同学们从各个方面学习相关的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知识,并在学期中布置相关调研与论文作业。在全校的选修课程中,也有部分老师开设相关课程,供全校同学选择。此外,在日常的学生活动和名人讲座中,各个学院也大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活动,邀请名人艺术家等进校举办讲座。

  然而,却出现了与各个高校试图努力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违背的结果,即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与初衷差距甚远。一方面,如火如荼的“国学热”风靡全国;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仍存在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一项调查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喜爱度调查研究显示,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人占了80.7%,但其中有63.8%的人虽然喜欢,但是觉得“前途不明朗”,对所学专业感到“后悔”和“混日子”的也达到了11.1%的比例。这说明大学生看待自身专业问题相对片面,未能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哲学中的辩证精髓,实用主义占据了上风。另外,还有一项关于“是否运用仁义礼信忠孝廉耻这样的传统道德观念约束自己品德和行为”的调查,在结果中显示,只有26.5%的大学生选择会严格要求自己,53.1%的大学生选择会在一些特定环境下用传统道德约束自己,18.4%的大学生选择偶尔,剩下2%的学生选择基本不会。”

  类似这样的调查不胜枚举,但综合起来不难发现,目前各个高校的传统文化培育现状确实是状况百出,良莠不齐。大多数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依旧是存在问题的。即对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掌握上,普遍停留在表面,是比较零散、碎片化的了解。

  (二)当前培育现状之原因分析

  根据目前收集到的材料,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因素。

  第一,大多数高校没有形成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体系。课程开设时间不长且没有专门教材,学生走马观花。

  第二,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目前各个高校专门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较少,往往出现其他学科的老师擦边讲解的问题。

  第三,新媒体、新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冲击。越来越多新文化、新思想的出现在不断地冲击大学生的思想。

  第四,对大学生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仅是大学,从幼儿园到高中,总是出现在各种课本里以及老师的科普中。从小的耳濡目染,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都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尤其是在文化常识上,比如对于传统文化节日,一些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等。所以,缺乏的都是深入的学习与具体应用。

  五、文化自信视域下强化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完善学科建设体系

  首先,高校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学科建设体系。既要设置通识性课程,又要在此基础上,开设针对某一具体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课程,如茶道、传统服饰研究、传统民俗研究、古文字研究等等。同时,进行相关教材的编写与定制。一方面,可以增加课程选择范围,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

  (二)增强师资力量

  其次,高校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师资力量。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引路人,这是最后能够普遍性地影响或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的机会。加强对教授相关课程的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支持老师进行相关学习或者课题研究等,只有高校的教师队伍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更高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才算是有了坚强的后盾。

  (三)创新培育方式

  最后,高校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方式。抓好课堂是第一步,课后的培育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一方面,以社团或学院为依托,开展诗词大会、邀请相关专家讲座、举办传统艺术欣赏活动等等,提高学生参与度。另一方面,利用社会实践等形式,组织学生或鼓励学生自发进行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了解的体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凝聚的结晶,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从历史传承中继承下来,并在时代的影响下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当代中国青年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如今不仅仅要面对西方文化,还有社会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挥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应当学习融合优秀的文化思想和形式,以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眼光,来形成自己的文化多样性和个性,才能够在各种文化的潮流中不被冲垮。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