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森特·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的画家,19世纪末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梵·高是一位用灵魂作画的大师,他的作品不只是单纯地强调对客观自然再现形式的表达,更蕴含着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内在情感的抒发。在现代艺术诞生的时代,梵·高以全身心的激情和虔诚捍卫着个体生命的尊严与人格精神的价值。本文从梵·高的绘画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表现出发,通过追寻他笔画中的色彩和厚厚的油彩条,以及整体的画面效果,体会绘画中梵·高的思想情感与艺术精神。
关键词:文森特·梵·高;激情;精神追求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156-01
1890年7月29日,当欧维的炎炎烈日照射到这片麦田的时候,梵·高在银色橄榄树枝桠之间的庇荫下安然长眠了。这个曾经被人嘲笑愚弄的“乡巴佬”生前穷困潦倒,受尽了人间的冷遇和歧视;他曾努力地作画,希望得以出售从而在经济上达到独立,但他的作品无人问津,他生前只卖出了一幅《红色的葡萄园》。但在他死去的一百年后,他的盛名几乎无人能及,作品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一幅名作《向日葵》拍卖价竟高达上千万美元,震惊了全世界。此后《鸢尾花》和《加歇医生》分别以五千三百万美金及八千二百五十万美金卖出。这确实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梵·高的作品開始受到世人的重视,这除了社会发展观念所带来的艺术风潮的变化影响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是这位疯狂天才所具备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品格。
梵·高出生在荷兰的一个牧师家庭,少年时代经常为画商们工作。由于从小就生长在宗教氛围浓厚的环境里,梵·高在自我心灵救赎的过程中转而沉迷于宗教。他在二十四岁时开始研读《圣经》,准备作一名神职人员,后又几经周折才到比利时波里纳日的煤矿区做了一名牧师。传教期间梵·高目睹穷人的苦难生活,决定以最大的热情帮助那些煤矿工人。希望以抚慰之词和自我牺牲精神帮助弱者搏斗。也正是因为这一阶段的经历对梵·高人格精神的形成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并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情感基础。在这短暂的几年时光里,梵·高经历了世间少有的痛苦与磨难,他身体力行的去体现耶酥的精神,他对工作的热忱奉献却遭到教会权威们的指责和诋毁。他变得更加孤傲、疑心、固执己见,但同时也更增强了他的慈悲与奉献之心。
就梵·高整个十年的艺术创作发展来看,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仅仅十年的艺术创作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梵·高为什么用他极具情绪化的手法来描绘物质世界,他对太阳和向日葵又因何情有独钟呢?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最终不得不归因于他对生活经历以及精神追求的诠释与解读,他在艺术表现中显示出来的对生命、对艺术的热情,以及对上帝仁爱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虔诚信仰与追求。
梵·高作为后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体现后印象主义特点的同时也凸显着其独有的一些特色,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无拘无束的创造性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的每幅作品都融进了对生命的渴望和人道主义精神。《向日葵》一画就是其精神理想很好的见证。可以说梵·高的艺术特点就是大胆运用自由奔放的、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烘托一种夸张但又震撼人心的热情。梵·高注重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在此后的艺术创作中,他更多的透露着对生活的激情,对卑者深切而朴实的仁爱之心和对生命精神的虔诚信仰。
梵·高绘画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他那流动的笔触。事实上梵·高永远处于矛盾的中心,对自然的对抗与尊重,生活的激情与现实的不平,这种被压抑了的心理活动长期处于灵魂深处。但是梵·高把这种普遍的精神状态第一次在绘画创作中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真诚地展示在世人眼前,在《奥维的教堂》中梵·高将他情感体验独到地体现了出来。
梵·高短暂且悲剧性的一生令人深深叹息,在他短暂的艺术家生涯中,梵·高不断与艰难生活和精神障碍做持续的斗争,由于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生活给他带来的只有痛苦与灰色,其个人生活不幸而且艰辛,但他至死无悔的用生命和热情追逐自己的梦想。他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寻求着心灵物化的方式,追求更为理想的精神境界,用艺术再现他对周遭世界的强烈感情。正如梵·高所说:“我希望100年后,当人们在欣赏这些画作时,仍有栩栩如生的感受。我不只是画出精确的外表,更希望能够将感情带入画中,让欣赏画作的人能够产生同样的感受。”诚然,他实现了生前对于画作的期望。
梵·高绘画中所强调的充分激发自我个性的成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值得我们去慢慢消化的。他给予我们以快乐、勇敢生活下去的启示。在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流行的当下,我们是否已经忘却了在现代主义萌芽的时候那些为之反抗过、斗争过的艺术家,而他们呕心沥血完成的作品又触动了多少世人的心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