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画中之意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8810
高建超

  摘要:《溪山行旅图》以其独特的画面布局,震撼人心的具体塑造,赢得万世佳名。对其画中意义古今中外学者对其解读说法不一,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解读画面含义,本文用此方法,力求对《溪山行旅图》重新进行解读。

  关键词:溪山行旅图;图像学;解读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154-01

  《溪山行旅图》被赵孟頫评为“古今绝笔”,被董其昌稱为“宋画第一”。这幅山水画以其磅礴的气势、雄浑的用笔,历来被无数人所称赞。但对这幅画的解读大都停留在“看图说话”的阶段,笔者在文中将依据前图像志、图像志、图像学释义分段对该画抽丝剥茧,探寻其真正意图。

  《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范宽,使用丝质的绢作为画布,长206.3厘米,宽103.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用浑厚的传统笔墨描绘了一幅秦岭终南山区夏秋之交的景色。画面采用中国传统的全景式构图,首先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是巨大山体,山顶之上灌木丛生,如伞盖之状,比较符合关陕地区植被的分布状况。灌木丛采用雨点皴,密集的皴点,反映出植被的茂密。中景描绘的是一条湍急的河流从两块巨石形成的岸边流过,河流在流动中由于地势的高低起伏,又形成几个小型瀑布,加剧了河水的湍急。在河岸两边长有造型奇特且生命旺盛的大树,树叶茂密,枝干扭曲,树木的画法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突出树木造型之奇。在右手边的的茂密树林后隐藏有一座相当宏伟的建筑,虽不能览其全貌,但“据其建筑样式采用高台、廊柱、琉璃顶、斗拱飞檐等建筑构件来推断,此处宫阙的规格如非寺观,则必然是皇家行宫园林。”在河流之上还建有一座桥梁,一位挑夫或是一位道人正在前行。再往前可看到一条小路,在小路上一只由两个商人、四头驴组成的商队正在缓慢行进中。画面最前方是一块嶙峋怪石,采用雨点皴法。

  从图像志层面来看,宋代是一个文化艺术大进步的时代,社会呈现一片繁荣向上的场景,与外部的政治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画中可以看到一只商队,前边那个商人袒露上身,手里挥舞着鞭子,作扭头状,似乎在召唤后边的同伴加快行进的步伐,毛驴背上驮着货物,缓缓前行,场景刻画栩栩如生。宋代商业经济发达,间接的提高了商人的地位,这只商队正是对这段历史的陈述。透过商队画家要说明的是整个社会的繁荣状态,如果仅仅是这个商队尚还不能令观者联想到范宽所要表达的意思,画家又在茂密的树林中用显露一角的建筑物再次暗示,可以推测出这肯定是一栋雄伟的建筑。

  《溪山行旅图》在画中暗示的社会繁荣,使市民拥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正如前边所叙述过的,宋朝虽然整个社会政治、经济、艺术文化大发展大进步,但是在对外方面却始终难逃软弱的形象,这与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形成强烈的对比矛盾,人们渴望一种不可战胜的民族自豪感,而当局却给不了,只能寄托于山水画中。据《中国历代画家大观宋元》中分析“范宽大约生在赵匡胤在东京即位,建立宋朝、安定天下的960年的十年内外,而在北宋初年,范宽可能还是一个少年。”又据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记载:“天圣中犹在,耆旧多识之。“天圣”(公元1023-1031年)是宋仁宗赵祯几经改元的头一个年号。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按时间来推算范宽在这个时期绘画技巧应该相当成熟,应该能够绘出《溪山行旅图》。画中占画幅三分之二的巨峰,既是是绘画的主题,强调的是人民需要雄强的国家。范宽的身份既不是朝廷官吏,又不是画院画家,而是一个老百姓,这让他更能体会这繁华俗世背后底层人民的艰险,上层社会追求的飘渺,以及整个国家需要的雄强之气,间接诉说对宋王朝的控诉。

  从图像学阐释阶段来分析,《溪山行旅图》的解读则与范宽本身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社会所信奉的山水观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溪山行旅图》画家表现的重点在山,尤其是画中主峰飘渺不见其根,可见山在画家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画中所描绘的山是终南、太华山地区,这是中国有名的道教名山,范宽亦在此隐居多年,道家追求的长生不老的观念,作为他们其中的一员,范宽可能也是积极追求的。一切荣华富贵、凡俗之事,只是过眼烟云,只有无尽山水才能永存,山水的万世长存与道家追求的生命观不谋而合。从这我们也可以说范宽用这幅画是来反映他的宗教观,同时也是他的一种处世观念的展示,他寻找一种纯净无垢的超自然状态。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为解读古画的内涵提供了一套比较科学有序的方法,但具体到特定的画作,则又与具体的史料更新和完整程度密切相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