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吃人”是中国近代文学创作的一条主线,依托于这条主线,我们看到了文化世界中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莫言的《酒国》和鲁迅的似人日记》其中都有大量的笔触用来描写“吃人”,这两者之间有精神层面的共通之处。鲁迅主要是从文化文明的层面对“吃人”进行讲述,莫言是站到社会政治层面对“吃人”进行刻画。在他们的笔下,我们感受到“吃人”文化改造是非常艱难的,但是,透过这两部作品,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对人道、民主的追求,其中充满着深刻的批判精神。
关键词:吃人命题;《狂人》日记;《酒国》;世纪苦旅
中图分类号:1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013-01
一、引言
“吃人”这个命题在中国古代文学始终是作者阐述自我社会态度与精神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的《狂人日记》对“吃人”这个命题进行了最为精妙的诠释,莫言的《酒国》很好的继承了这种“吃人”精神的刻画,但是,莫言的“吃人”与鲁迅的“吃人”有着直接的不同,莫言主要是从社会政治制度这个相对单一的层面展开,相对来说要具体一些,但是,从其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鲁迅传统及《狂人日记》中“吃人”思想的表达,这两者之间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从而使得“吃人”的题材描述更加的客观和丰富。
二、文本的设置:恶的意向表达
从《狂人日记》和《酒国》上来看,这两者具有明显的共同取向:背景刻画相对低调,场景表现较为昏暗。《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完全是站在一个“全没月光”的昏暗的夜晚,对于我,无论是身边的人还是赵家的畜生“那条狗”都用不一样的眼光来看我,这让我感受了一种不妙的存在。这样的世界完全就是一个没有生机而又充满杀气的世界,这对于狂人的“狂”之所以出现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辅助描画。虽然莫言的《酒国》没有刻意设计一个这样昏暗的场景,但是,当“丁钩”出场的时候也有类似的铺垫。酒国发生了吃婴儿的事情,检察长私下的嘱咐,儿子无形中的疏远,都把丁钩拉进了故事所设定的陷阱当中。这样的环境衬托,让丁钩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抑,这种“恶的意向表达”让主人公都陷入了内心的苦闷与彷徨之中。这种恶的环境刻画,让《狂人日记》和《酒国》中的主人公陷入了社会的枷锁之中,“狂人”想法设法去摆脱掉别人看自己的眼光,但是,却发现无济于事,还是不能跳出这个被“吃掉”的窠臼;丁钩作为特级侦察员,时刻在提醒着自己,保持着职业的警醒,但是,却在宿命了感受到了真正敌手的出现。对于“狂人”和“丁钩”的刻画,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当他们非常坚定地怀疑周围世界的时候,他们自身就已经陷入到了被质疑者的行列当中”,他们既怀疑身边的人,同时,也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那样吃人的环境,把一个个有自我独立意识的人都一点点“吃掉了”,这样的社会环境实在太可怕了。
三、文本的建构:生存悖论模式
从基本的文本结构上来看,“吃”(看)与被“吃”(看)是《狂人日记》和《酒国》明显的刻画模式。狂人在身边人异样的眼光中,觉得他们要吃自己,这是他对周围社会的认识,也是一种自觉境遇的理解,随着狂人的清醒,他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掉入了一个“吃人”的境地当中,狂人逐步认识到自己不仅“被吃”更是要“吃人”了。在《酒国》中,这种类似的刻画也还是非常明显,为了调查官员吃婴儿的事情,他独自前往酒国进行侦查,他时刻保持着自我的警醒,但是,还是不小心吃了“红烧婴儿”。通过对这种共同文本模式的解构,无论是吃(看)还是被吃(看)既然在落后的社会群体当中存在,同时,也可以在落后社会大众和启蒙者之间看到其影子。无论是吃(看)还是被吃(看),在文中所刻画的环境下,都已经成为了一种不自觉的认识,这种吃与被吃,看与被看已经侵蚀了身边的普通人,整个社会都麻木了。吃人、看人反而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不吃人、不看人反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了。从思想内涵上来看,不论是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是莫言的《酒国》都建立在对社会的深层次批判和否定基础上,在莫言的刻画下,丁钩有了一定自我反省,虽然不能逃离“被吃婴儿”的厄运,但是,他还是对‘吃婴儿”表现了极大的愤恨,这也是一种良知的警醒,也是整部作品基本的精神流向,那就是“觉醒”。但是在莫言的刻画下,虽然人物形象有了更为丰富,但是,其背后蕴含的批判意义却明显的减弱了。这一点相对比鲁迅的《狂人日记》而言却是稍逊一筹。在“狂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更为深刻的哲学和人本意蕴,鲁迅通过狂人的刻画,表现了那个吃人的世界对人性的扼杀,也通过狂人的言行举止表达了对那个社会的痛斥,其中的启蒙意义更是其他作品无法超越的。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恶的意向表现及文本结构模式方面对鲁迅《狂人日记》和莫言的《酒国》中的“吃人”进行分析,这对于丰富“吃人”主题的研究有很好的作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