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适应整个客家群体环境的需要的过程,客家文化的形成在全球化背景下创造和形塑。舞蹈作为客家群体Y-.A~象征符号,其形态往往适应整个文化系统功能和内涵,在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碰撞和交流下,当代的发展呈现了一种新的面貌。首先,从“天上”到““人间”,宗教性向娱乐性转化。其次,从“民间”到“舞台”,元素抽离与升华。在全球客家视野下看客家舞蹈的发展,大本营的舞蹈发展形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客家;舞蹈;传统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133-02
一、前言
客家民系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根据罗香林的研究“黄河流域的汉族数次从中原南迁至福建江西广东等地,之后再由南方陆续迁徙到其他地区”。其实,现在客家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甚至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客家人之说。从全球化景观视角对客家进而审视,文化作为连接客家共同特征是连接世界沟通的基础。语言表达就是如此,散落在世界各地客家人所共同操着同样语系的表达方式,语言作为族群的独有文化标识一直保存在客家人的生活之中,马来西亚的沙巴市集依旧可以使用客家话进行购物。可见,即使过了几个世纪,以语言作为沟通方式的共同表征下的客家文化依旧保留具有强有力的魅力。恰恰是这样的魅力之下整体文化形态所形成的风俗、饮食、信仰依旧随着迁移一同流在客家人的血脉之中。所到之处,其文化所绽放的民族气质依旧凝聚着所有客家人的情感倾向,在集体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庆典、祭祀、仪式、聚会中舞蹈方式作为文化的象征符号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
迁徙使得客家族群在世界的城市中流动,在地的客家群体带着自身的文化信息,音乐、服装、工具、饮食等生活方式与地方文化相互交融和共存。毋容置疑对于散落在各地客家文化,都有相对的保留传统及当地文化的融合。如果将客家民系进行地域划分的话,而作为客家的大本营闽、粤、赣的地区其舞蹈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对于全球的客家文化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客家文化的形成在全球形式的背景下创造和形塑,是在适应整个客家群体环境需要的过程。舞蹈作为客家群体文化象征符号,其形态往往适应整个文化系统功能和内涵,在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碰撞和交流下,客家舞蹈在当下的时代的发展呈现了一种新的面貌。
二、从“天上”到““人间”,宗教性向娱乐性转化
根据历史资料客家舞蹈大多来自于祭祀、节庆等仪式的留存中,作为传统社会,艺术往往依赖于群众集体间的宗教信仰,在宗教信仰精神和严格的仪式融为一体之时,主要突出的是娱神的功能,主要的意义在于俸伺鬼神、祖先神灵等,那时的展演场所大多为田野、乡间,配合于节庆时间和特殊的祭祀场合进行。而一些节庆、祭典、驱邪治病场合往往都是固定的团队,她们在这些活动中将仪式作为“行动的文本”,表达出对神明、祖先或是上苍的情感,当然,这些固定展演和操作的群体自然传承着这些传统文化。这些仪式中所包含客家群体的共同信仰在传统的社会中给人们提供生活意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性,具有稳定社会架构和巩固生活生产的价值体系。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祭祀、仪式都相对减少或淡化。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客家地区,互联网时代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资讯直接指导着和改变着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加之,客家村落的民族文化旅游之后,很多仪式、节庆随着大众的审美趋向进而变迁和转变,甚至因为仪式在生活中的缺失,人们逐渐将这些仪式遗忘或取缔,同样,那些传承着仪式技术的展演者也慢慢被忘却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作为宗教中的仪式、祭祀被现代人视为“封建迷信”时候,也就意味着,神圣的宗教性带来仪式的消失。根据历史记载,梅州兴宁道士以驱鬼镇邪,安龙奉朝方式,只为生者求神祈福,不为亡灵修斋超度的法事的仪式中,进行“迎神、上表、化表”等以唱为主的法事,晚上,男扮女装的觋婆嫲装扮成三奶娘(陈奶娘、李奶娘、林奶娘)表演《扇花》、《棍花》、《杯花》办军粮、过五方、唱鸡歌等歌舞节目。这些富有宗教特色仪式舞蹈在时代的进程和现代化的冲击中,慢慢从神性的舞台中淡化下来,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这些传统仪式文化的向往和追忆,将“宗教”、“迷信”的部分进行化解,成为客家生活中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也即是通过艺术的表达转向舞台展演。
总之,随着社会展演,生存方式的改变带来的事生产力水平的空前提高,地区间的交流带来的是文化大融合,生活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带来就是对传统社会相关的自然舞蹈仪式影响,其对“上苍”依恋逐渐转向“娱乐”的形式,虽然保存者仪式的基本形式,但也只是对外在形式的模仿和展演,没有了宗教意味,更多的是保留这些传统文化,丰富大众生活人性的欢歌的情绪,在满足大众对传统文化好奇心的同时,达到文化和经济的最大效益。
三、从“民间”到“舞台”,元素抽离与升华
客家舞蹈作为汉族舞蹈的一支受到中国民族舞蹈发展的影响,从50年代开始中国舞蹈的开端由前苏联专家的支援到中国学科自主的发展,一系列的脉络中所形成“学院派”、“元素教学法”、“中国舞编创”等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客家舞蹈发展。客家舞蹈方式多以仪式中来,作为客家文化重要的特征之一,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舞台中出现,如:客家山歌剧、台湾客家大戏和说唱艺术等都将客家舞蹈作为一种符号加以运用。而这些文化符号潜在的特性正是可以被舞蹈家和艺术家通过个人化的理解运用元素提取的方式,重新编排组织。通过艺术家们的二次创作将音乐、服饰、肢体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从日常生活、仪式、庆典中的行动文本中抽离出“元素”,以满足不同阶级、不同领域追求客家舞蹈艺术理想的空间,从而达成一种审美平衡,这种平衡正是通过舞台的展演和元素的完美运用,构建出客家文化中舞蹈的心理图像。
不论是节庆中的客家舞蹈还是祭祀中的客家舞蹈从民间向舞台迈进都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传统仪式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冲突和展演道具的庞大都是制约客家舞蹈发展和传承的障碍。由此,在作为文化元素提取之时将道具、形式、动作加以改变或转化。就如葬礼中出现的《席狮舞》,通过舞台展演方式,没有了葬礼中的悲伤和恐惧,衍生发展的是其趣味性和表演性。还有就是梅州平远《落地金钱》舞蹈,根据史料记载是“宫廷乐舞”为安慰“帝王落魄之心”
通过艺术化的处理,保留其文化表演模式,艺术化的客家舞蹈对于大众的而言是达到仪审美愉悦的满足。而另外一面则是,对客家舞蹈而言,其文化符号形式被艺术创作形式解构和组装后,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舞台上得到重申,所传递的民族文化思想具有当代社会的集体情感意志。
四、结语
舞蹈是客家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所到之处都具有明显的符号特征,在当下客家艺术展演的舞台上,舞蹈宣泄集体的情感和释放内心的表达的方式,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和青睐。加之近年来地方政府对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倡,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政策实施以来,客家舞蹈的发展迎来了新的世界。过去在农村、田问表演的舞蹈形式,在祭祀和葬礼中才能看到的传统舞蹈礼俗,也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发展和演变,笔者认为这是必然的现象,也是社会发展应该接受的文化事实,虽然在发展的进程中因为对于文化传统的认知差异性,对传统文化传承具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在传统文化发展层面具有突出的贡献。有很多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下传统文化已经不是存粹的传统文化,因为它改变了艺术本质中象征符号的意味,只是將以特色拿来用之,或是认为舞台上舞蹈作品不是传统舞蹈,艺术化的处理直接破坏了其传统舞蹈的完整文化架构等等。要重申的是就如霍布斯邦0的观点认为传统不是从来就是,现在的我们所认为的传统也只是近百年而己。于是,传统可以变,但要知道如何变,这些也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客家舞蹈的传统创发时,应该清晰传统文化的本质厘清社会发展的脉络,才能绽放绚丽的客家舞蹈艺术之花。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