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作为有深刻历史烙印的城市,承载了一代代广州发展的轨迹。广州遍布着许多的历史遗迹,更多的是还保留着广州记忆的历史街区。来广州旅游都知道北京路、上下九这样带有老广州骑楼建筑的历史街区,还有充满异域风情的沙面建筑。但是广州还有一个更具韵味的历史街区藏在广州的居民区中,每一条路都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走进东山口,探索明清以来的东山发展特色。
关键词:东山口;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127-01
一、东山口历史发展背景
广州市东山口的开发过程,从明清以来,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明清时期:明代以来,东山口一带只有永泰村、永泰寺、东山庙等。
明、清两代,东山地区虽然逐渐开发利用,但利用方式仍旧单一,利用程度很低,东部仍是松林茂密、寺庙点缀的牧地。
二是晚清时期美南浸信會对东山口地区的开发。东山地势较高,地广人稀,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选定东山为传教基地。教会开辟的幽雅居住环境吸引了大批归侨结庐定居。从此,荒凉的东山日渐喧闹,成为一个高档建筑成群的住宅小区。
三是民国初年的开发。“清末民初,地处广州城东近郊的永泰寺前、东山庙背、龟岗、烟墩岗、竹丝岗、马棚岗一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盖缘此时期广州地区近代工业相继兴起,加上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城区流动人口激增,而濒江平坦地的开发则接近尾声,于是,岗阜相望、村园错落、地旷人稀、空气清新的东近郊便成了公共建筑和住宅区开发的热点。
二、东山口建筑艺术特色
广州东山口近代花园住宅采用集中式布局型制,平面大多是规整形态,宅内各房间方正实用。平面结合外观造型作局部的变化,形成凹凸进退的建筑外廓,通常在主立面做成各种形态的凸窗、设置门廊和阳台,造成了外观上的虚实和光影变化。占地小的花园以树木绿化和铺地为主;占地大者可设有岭南地区传统的园林小品如凉亭、山石水池和院门等,亦往往表现出中西结合式园林风格。从目前保留下来的东山口近代花园住宅实物建筑来看,这些住宅基本上都是平屋顶形式,只有很少的坡屋顶式住宅。
就整体风格特征而言,这些近代花园住宅外观大多采取当时西方仍在流行的复古式建筑处理手法,集仿西式建筑的各种元素和符号,建筑外显风格表现出多样、混合的折衷主义意味,但其中往往又加入某些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这种以红色砖墙为背景和底色、外贴各种各样的装饰性建筑元素和符号的做法使东山口一带的近代花园住宅区形成了“红墙别院”式群体风貌特征,表现出与广州传统的西关住宅区迥然不同的风格特征。
三、东山口装饰艺术特色
入口是外观装饰的重点,柱式住宅往往重点处理成具有各种特色的门廊如古典柱廊等,多为突出式门廊,亦有凹式门廊;不带柱式的则多是设在阳台之下形成凹入口式门廊。柱式是柱式住宅最重要的装饰元素,通常是将柱式组合形成引人注目的柱式门廊,或是置于阳台之上,或是将两、三层阳台串联起来,形成建筑外观造型上醒目的标志。门廊下的入口大门常有山型或弧形的小山花及其他元素装饰,或是套上半圆拱券和拱心石,起到强调入口的作用。窗的形式多样,平面有半圆形、六角和八角形凸窗等,立面有矩形、半圆形、尖券形等;窗的装饰与门类似,有的在窗洞上部形成券拱形装饰,有的半圆拱形窗套上还装上拱心石,有的饰以小山花,有的则仅仅是在窗楣和窗台处贴上简单的直线或弧形饰线。住宅墙面变化较多,清水红砖有横向、竖向和拱形的不同砌法。
四、东山口街道空间特色
东山口地区街道空间的形态在历史发展中并无太大的变动,街道具有天然的公共属性,在演变过程中不易受到用地的侵蚀。东山口地区的街道系统在民国已基本成型,在过后60年的发展中没有产生大的格局变动。其中东山口的主要街道是街道系统中最稳定的一级街道,在系统形成之初便已完成构建,并且其主干性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增强。这一系统表现出对现代交通方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主要反映在街道宽度、街道走向等形态特征中,一些街道保存至今仍能满足交通需求。
五、结语
东山口历史街区基本上保留着最初的外貌形态,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积聚了代代东山口人生活的历史烙印。这里拥有中西结合的特色历史建筑,历史发展的深厚文化,且展现着老广州人生活的常态。东山口历史街区的特色不仅在于过去的历史更在现在的延续,延续着历史街区本来的面貌,走进东山口便能看到历史,也能感受生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