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从东莞市莞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和必要性,紧接着阐述了当下“莞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成效,进一步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可行措施,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莞城非遗文化;校园;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6122;6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201-02
一、前言
莞城,拥有126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岁月中,东莞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和手工技艺等。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莞城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是其中一项非常有效的活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校园是各种文化交融、传承、发展、创新的有利地点,对孩子们文化的教育是多方面的,通过把非物质文化引入学校的教育体系里,既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传承与保护的作用,又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一)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
目前,我国在保護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支持,更多的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对非遗的传承起到的效果甚微,所以只有将传承问题解决了才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久不衰,然而传承最重要的是在于人,校园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园拥有朝气蓬勃的年轻群体,尤其小学是孩子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特别强的时期,如果将非物质文化引进校园文化中,能够使孩子们学习非遗的历史与文化,激发其民族意识和使命感,会极大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丰富校园文化
当下学校越来越注重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无疑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贡献了一份力量,也可以作为学校独特的教育资源,有的学校甚至可以结合当地资源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学校。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流动平台,它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必要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传承载体等,更加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而非遗文化也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文化知识,还可以组建相关的兴趣班丰富课余生活,从小受到非遗文化的熏陶,伴随着他们今后的成长,自身所传承的文化也会传播到各个地方,这种“活态性”的传承是对非遗文化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三、“莞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
学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切入点,我们应该积极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这对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自2014年起,莞城街道在原有非遗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发掘街道内非遗资源,使莞城现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增至6项,分别是国家级的东莞千角灯,以及市级的莞城花灯制作技艺、古琴音乐(岭南派)、兴塘醒狮、莞城龙形拳、莞城粤剧。为了进一步普及非遗知识,全面推广莞城街道现有非遗项目,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得以流传,并长久发展,东莞市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自2014年起在辖区内各院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并根据各院校教学特色,让不同项目传承人老师进驻到学校,向青少年学生开展周期性培训活动,受到社会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要从小抓起,学校无疑是最理想的地点,本着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对非遗的理解、对文化的传承为兴趣,通过将培训活动带进校园,使孩子们可以近距离的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热爱的非遗项目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对莞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孩子们的校园文化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培养了对传统文化更多的兴趣,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十分有利的。
在进行校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稳中求进的策略,首先是以欣赏教学为主,使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与学习,增强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其次,将不同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聘请到学校开展周期性培训活动,本着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发掘即将消失在公众视野中的非遗文化;最后,由学校牵头,根据周期性培训班的学习进程,建立专门的兴趣社团,在传承人的帮助下以老带新,传承非遗文化,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社会等公共活动中,发扬学习到的民族文化。
四、“莞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现在莞城街道内非遗项目已进驻多个学校,校园实践已经成为莞城非遗文化的一项重点活动,其中兴塘醒狮、莞城花灯、莞城粤剧、莞城龙形拳四个项目自2014年起,陆续在不同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周期性课程培训,均得到了较大的成果,其中兴塘醒狮在莞城中英文实验小学、莞城第一幼儿园开课,莞城花灯在莞城阮涌小学开课,莞城粤剧在莞城阮涌小学、莞城第一幼儿园开课,莞城龙形拳在莞城中心小学开课。
莞城不仅仅是在校园开展非遗活动,校外组织的很多活动也惠及了学校的孩子们。自2011年莞城龙形拳传承基地正式成立后,莞城街道每年均会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免费学习龙形拳武术套路,并外出表演节目和进行武术交流,从而产生了莞城区龙形拳第五代的传承队伍。2003年莞城醒狮队正式更名为“兴塘醒狮”,并设在莞城兴塘社区文体志愿服务基地,由社区一名副书记负责管理,基地中固定队员约45人,主要来自辖区青少年及新莞人的子弟,其中有教练员和助教(队员兼)5人,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并融合创新的元素,学员排演了多个醒狮节目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为了能传承和发扬粤剧,莞城联合市粤剧发展中心和市戏剧曲艺协会,打造了莞邑红豆粤剧少儿培训班,每个星期六上午固定开课,经过多次考核和遴选,目前固定员超过50人,排演的节目屡获大奖,如第二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花奖、省“明日之星”等,更有多名小学员被粤剧学校录取,进行专业曲艺学习,成为未来传播粤剧文化的栋梁。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可行性措施
在我市非遗文化进校园取得可喜成绩的背景下,莞城街道的非遗推广工作也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但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進一步将非遗进校园活动举办的越来越好,对此提出了以下措施。
(一)构建专业教学课堂
本着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理念,学校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与社会、政府合作,构建专业性的教学课堂,让民间艺术可以真正的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中。
(二)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方面,应以小班化教学为主,无论是绘画、音乐、戏曲,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大班教学容易产生走马观花的结果,小班化的教学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的教授孩子,将自身的技艺手把手的传授给孩子们,所以人数一定不要太多,30人左右可以保证较高的课堂质量,并定期对学员进行考核,对退出的学员及时进行补充招生,保证教学质量。
另外,学校可以借助现代科技,采用网络教学模式,在传承人授课期间全程录影并制作成为教学视频上传到学校网站上,让更多的学生可以课后自主学习。最后也要将传统中融入现代元素,进行创新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传统艺术的呈现,也要对传统艺术进行改进创新,比如传统绘画可以通过电脑设计,戏曲创作中加入现代思潮,花灯的造型设计更应当别出心裁,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三)加强宣传教育
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将宣传工作做到位,政府部门应该广泛的宣传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使公众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惠及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加强民众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同时也要引导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必要性,配合“非遗”走进校园活动,积极支持孩子们参加给以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
六、结语
“非遗文化”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下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保护与传承的方法,继续发挥其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思考方向,将其融入校园生活中,总结以往取得的成绩,提出构建专业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宣传教育的措施,希望可以借助校园的力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长久的传承下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