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广西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建设工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形式和特点分别建设了一批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户等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保存、展示、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195-0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场所、设施建设,专门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广西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建设工作,利用和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用真人、图片、实物、音像展示、宣传长廊等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活态文化,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效。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建设基本情况和基本要素
(一)基本情况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式多样,对展示和传承场所的需求各不相同的实际,分别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户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场所,并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
截止2018年12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区建设、命名了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户)、传承示范户共337个。
(二)基本要素
目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建设中推行“五个有”的标准来建设,具体包括一个固定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文字介绍和图片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声音和影像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产品或者实物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群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活动等基本要素。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的主要模式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表现形式、类别、保护和传承方式的不同,近年来,广西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专业团体传承展示模式
针对桂剧、壮族、彩调剧、邕剧、广西文场等专业性较强的传统戏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充分利用专业团体人才聚集优势,科学整合专业院团各种演艺资源,建设传承展示基地,为传统戏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一个新的生存空间。
(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模式
为有效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及立项周期长的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统筹协调,依托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部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划出场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或展示中心。一方面较好地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的场地问题,节约建设成本;另一方面丰富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活动形式,不断满足农村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店厂(前店后厂)、店村(前店后村)结合模式
采取前店后厂或有厂店结合的方式,直观展示产品的生产制作全过程,展现手工产品的独特魅力,可以在做好项目传承的同时,增加产品的经营效益,从而促进相关传统技艺类项目的有序发展,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持续开展保护、传承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相关传统从业者工作热情。
(四)传承示范户模式
为进一步拓宽非遗项目传承面和传承渠道,鼓励和支持传承工作的多样化,2015年广西开始探索在有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住所、工作场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户,以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展示内容,演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
(五)非遗与旅游结合模式
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旅游资源,推动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当地旅游景区中落地生根,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既构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载体,创新了传承保护的方式,又打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提高旅游的内涵和品位,提升旅游的软实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六)学校传习模式
为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后继乏人的困局,广西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一是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二是在部分学校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招收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12年开始支持桂林艺术学校举办桂剧、彩调、广西文场“小桂花”传承班,招收36名学生进行系统培养。
(七)生产性保护模式
针对可以较好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设立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鼓励在保持这些项目本真性和核心技艺的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利用,开展生产性保护,沿袭传统,重新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社会、融入生产生活。
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总量偏少
尽管目前广西正在努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建设工作,但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和传承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基础设施还非常短缺。
(二)已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需进一步完善
在已建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保护工作平台建设要素不齐全;二是保护工作平台的规划和布展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部分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年纪偏大或者离世,导致保护工作平台缺乏传承核心,无法有效地开展传承活动。
四、对策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建设和运行要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科学意义上予以保护,在科学思想指导下合理地加以适当利用。所以,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能够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需要注意以下几個方面:
l.发挥传承人的核心作用,让他们成为保护工作平台中的灵魂和主要师资力量,要把保护工作平台和传承人挂钩,明确传承人在保护工作平台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保护工作平台要履行义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培养一定数量的后备人才,从而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健康、持续发展。
2.各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对保护工作平台进行有效监管。一是要定期指导各类保护工作平台开展传承活动,二是要定期对各类保护工作平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状态进行审查,对经费的使用进行指导和监督。
3.保护工作平台要立足创新,探索新的保护模式,要以活动促发展,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进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增加参与的兴趣,进而关注、学习日益凋敝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