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对山水画技法之一的“点”法创新的探索,从西方绘画中寻找有共通性的绘画技法来借鉴,从而为山水画技法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
关键词:技法创新;写意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175-01
一、两者的共通性——写意性
莫奈重视对自然的主观感受,寓情于景。1872年创作的《日出·印象》是莫奈的成名之作。中国绘画强调的写意与西方的印象主义,表现手法上虽有不同,但本质上却有很多共通之处。都崇尚用真实的笔触来描绘自然,强调表达绘画者的主观思想。印象派作为西方绘画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阶段,正标志着西方绘画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
二、点在画面中的作用
点是在画面中相对于其它构成因素面积较小的,具有形状、大小、色彩等差别的绘画符号。在画面中可以引发人们视觉的注意,具有向心的视觉作用,单纯、凝练、稳定的特点。可以调节画面节奏,统一画面,丰富画面。
在山水画中,“点”是一项重要技法,可以作为符号,用来表现树木、叶子、丛竹、山石肌理、苔点、水纹等。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在西画中,点既可以是画面构成的重要部分,康定斯基提到:“点本质上是最简洁的形,点纳入画面并随遇而安,本质上是最简明稳固的宣言,简单、肯定和迅速形成的。”点也是西画中的笔触,是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
两者在物象造型的要求上相似,用笔上都是即兴的。通过分析比较两种绘画的异处,从而为相互借鉴提供新的可能,为山水画中点的运用提供更多的可能。
三、石涛山水画中对点的运用
“古人写树叶苔色,有深墨浓墨,成分字,个字……以至攒三聚五。吾则不然。点有风雪雨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亲贴点……。”语出《大涤子题画诗跋》。
石涛对点的理解是生动的,将点与情感相连,既是形式符号,又是审美的内容,不同的点注入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视觉张力,从而形成独特的画面感觉。
四、莫奈绘画中对点的运用
点在绘画中既是构成画面的要素,也是组成画面的笔触,以即兴的运笔、捕捉阳光下的色彩变化,形成变化丰富的点的变化,近看是不同色彩倾向的点,远看时由这些点形成不同的物象,借点使物象不再具体,依托情感成为画家精神世界的再现。
五、两者对点运用的差异
(一)在表现画面韵律上的差异
相同或相近的画面构成要素的重复,产生韵律。《山水清音图》是通过点的有规律的整体变化形成韵律,而《日出·印象》则是通过对点进行位置、色彩的安排形成韵律。
在《山水清音图》中,不同大小、形状、浓淡的点不规则的落在画面中,点与点之间形成既有统一又有变化的节奏。此画中的点法以石涛常用的圆点为主,辅以竹叶点,近处干笔枯墨,墨色厚重,点的面积大,至中景逐渐增加笔中的水分,墨点变小且润,至山顶部分,辅以竹叶点增加变化,圆点逐渐稀松。这张画在点的处理上,下密上疏,下重上轻,以点的丰富变化引导观者的视点在画面上跳动,形成韵律感。
《日出·印象》中,重复且明显的点集中表现了水纹变化以及太阳光在水中形成的波光,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这些不规则的点吸引着观者的视点,最终移动到上方太阳的位置。一远一近的两艘小船也是画面中的点,水纹和小船与太阳形成了两个不等边三角形,使画面产生美感。轻快而跳跃的笔触,表现出水光潋滟,烟波渺渺的感觉。
(二)在营造画面氛围上的差异
画面氛围是画面表现出来的给观者的直观感受,或热烈或清新。既能表现出客观实在,又能融入画家的感情。《山水清音图》用点表现山中清泉汩汩之音,而《日出·印象》中用点打破了具象的形,营造了朦胧画面。《山水清音图》中,不同大小的点如音符一般跳动,形成乐感,体现“音”字,并与山岭峭壁、飞泉激流相映。密集的点营造了丰富的画面,但又符合阴阳向背,毫不紊乱,章法自在。《日出·印象》所描绘的是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正是这模糊的瞬间,打动了画家,运用点,使形状模糊不清,又运用了冷暖对比,使本就跳动的点对比更加强烈,色彩的变化与点的丰富变化共同构成了画面。
(三)在调节画面上的差异
调节画面关系是绘画后半段重要的步骤之一,使画面统一,协调。《山水清音图》以圆点统一原本相对分散单调的画面,而《日出·印象》则以带有方向变化的笔触使得原本过于统一的画面产生变化。
清代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苔形不一,相使点缀,宜多宜少,酌量安排,不得隨手乱点……至若笔有脱节,苔可以接也。皴有遗漏,苔可以补也”。《山水清音图》中,用点分散在画面各处,使画面在形式语言上统一,山石用线,辅以苔点形成点线变化,点的位置主要在山石结构处和山势转变的界线上,使山的走势更加明确,形成统一向上的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