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水墨中的“节奏”初探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109
刘颖

  摘要:“节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以多元化的艺术语言出现于各个领域,音乐、诗歌、建筑等都有涉及,由于媒材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手段,但都围绕着节奏的变化规律进行长短不一排列组合。本文所指的“节奏”问题限定在绘画范畴之内,表现为画面经营布局所带来的结构关系的运动感,以及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画面各元素的节奏美感。

  关键词:节奏;理论;水墨;点;线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171-01

  一、前言

  以水墨作品中的单个元素进行分析的方法,有画面分析学的意味,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联结在一起的统一体无法分割,但在绘画中,除去画中结构布局所产生的节奏感之外,线条,色彩及笔触也可以起到同样的节奏感受。对画面形式元素的节奏表现及运用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水墨作品的形式美感,也有助于对水墨作品的深层含义进行全面把握。

  二、墨色的节奏

  面对一幅艺术作品,节奏可以表现为画家用笔时的动作或輕重,也可以是大小方圆不同墨色形态之间穿插布列关系,深沉浓郁的重墨被看作为音乐中的低缓的节奏,给整个作品中最重的一级定下一个基调,最轻的墨色是一些关键的品味点,也在最微妙处设下一个临界点。墨的节奏从画面上可以分为:勾画时的线条节奏和墨色氤氲氛围中形成的节奏。早期,西方人在了解中国绘画时,有理论家将“六法”中的“气韵”二字翻译为“rhyth-mic”,对应西方绘画中的“节奏”二字,不论这个理论的建立依据,这里也不探讨其具体的内涵,这个现象和其后来的影响也可以从侧面证明,画面形式上西方近现代艺术中倾向于“表现”的那一支与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抒情达意有着潜在的联系,这其中节奏起着契合的作用。

  墨色的节奏直接奠定了画面的情感基调,“高昂”“冷静”暂被列为一组对比词语,高调的画面带着一股冲出画面的气势,消解了实体物象的束缚感,各种力都在发挥著作用,墨色的不安定感给这种氛围的营造奠定了基础,画者彼时内心的感受随着画面结构的展开呈现出回宕、冲突、流淌等强烈的张力,作品自然呈现飘逸和激荡之态。而笔墨的和物象的重叠,产生凝固与阻滞,在限定的形态中通过不同大小形态的墨色跳跃,淡墨似气态在画面中回转,消融。

  (一)“黑”的意义

  中国画中有一个概念叫“知白守黑”,这在我的运用中表现更多的是运黑为白,通过画面中有限的黑推敲出画面的多种可能。把握黑微弱的虚实变化,有无数次重复的中锋用笔,有看似游戏自由的第一次材料的触碰存在,从一层到第十几层,最黑的墨色或线条可能之于画面起到立骨的作用,支撑起整个画面的形式结构,而在大面积的灰色空间里再包含深灰,中灰,中浅灰,浅灰等多个概念,它们有着各种差别,模糊的、明确的;线条的、综合的;多元的、统一的;开放的、闭合的;运动的、静谧的。

  画面中的黑不是物象所固有的黑,或者在一般视觉内它原本应该被勾勒出来的黑,仅仅根据画面中的形式或视觉需要,体现绘画作品中艺术家的丰富内心体验,在对黑的把控中保留住笔墨成型的偶得效果,这个过程虚实相化相生,变化过程自然也充满了节奏。

  (二)点的节奏

  点,在中国画范畴内被归纳成“点法”。法,法则,是规范,也是约束,但它并不是封闭僵化的,对于进行理解并加以运用的人来说便是抒情达意的工具了。点,在最早山水画《游春图》中便可见,以花青苔点远山,这些跳动的点给原本细劲温润的画面增添了春天的活力与气息,也展现古人在面对自然山川河流时所持的观看方式和言说方法。

  点也可分为成湿笔和枯笔,也可分快与慢,强烈与温和的节奏关系,枯笔的凝滞是的阻力,是干裂的、老练的,矛盾中的悲壮力量,湿笔的审美感受是流畅和平整,使人联想到优美。以梁楷的作品《泼墨仙人图》中的点为例,在整体大的布墨氛围中,衣服中克制的点与由于速度减慢落下的,脸部中更小的点,收放、干湿之间形成了节奏的连贯性与韵律感。

  (三)“节奏线型”与“旋律线型”

  l.“节奏线型”。节奏线型是指线条多方向的多样的变化,每一个转折都代表了一个方向的力量,这便强化了线条本身或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矛盾,它们以不和谐与反顺畅为前提,因此这样的线条产生自由与跳动感。南宋四家画面中的山石树木便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与前人画面相比较增加了很多直线因素,使得画面整体更加简练概括,画面各种力的对抗让人产生碰撞的情绪。

  2.旋律线型。旋律线型不同于节奏线型中的碰撞,它调和线条本身及线条之间的“矛盾”以和谐统一为前提,舒缓、光滑、优美。在董源的《夏山图》中有所体现,清雅润透的曲线表达南方湿润的氛围,“兰叶描”、“铁线描”等都能被视作为一种旋律线了,但这种线条在山水画和人物画中都没有表现出旋律感,因为线条隶属表达客观实在形体,并未形成独立的意义,拥有独立性格的线条在北宋之后开始出现,至元代达到高潮和顶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