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戏曲表演中讲究“唱、念、做、打”,“唱”作为“四功”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戏曲的演唱中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情况下,戏曲演员会觉得演唱时力不从心,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是由于没有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本文对科学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运用作出具体分析,以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科学发声;戏曲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162-01
一、戏曲发声中存在的问题
(一)错误的方法
戏曲演唱的师傅带领徒弟的训练很多时候都是单一的模仿,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优点在于经验的直接传授,戏曲的个性得以继承发扬,但是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很多学生一味的模仿声音的特点,而不注意发声的技巧,导致一直沿用错误的发声方法,有的学生本身具有戏曲演唱的天赋,但是无法唱出戏曲应有的“味道”,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缺少训练,准确的说是缺少正确训练方法,气息的正确使用是建立在循序渐进的发声训练中的,人身体的发声器官和声带的良好配合才能让气息平稳扎实,因此,学生缺少正确的科学的指导,一味的模仿、盲目的接受训练,最后也只会停步不前,无法取得长进。
(二)声带的过度使用
在戏曲演唱中,唱腔高是显著的特点之一,而这种调门高的形成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以前,技术和设备都欠缺的年代,要使最后一排的听众听得清楚,就必须要提高调门,这是增加响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当然提高调门也有提升表现力的作用,与此同时,调门过高会加重嗓门的负担,加上戏曲艺术特有的表演、动作等直接影响表演者气息的调整,这样一来,便会增大戏曲演员嗓音疾病的发病率。
二、科学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运用
(一)发声——戏曲演唱的基础
音乐的产生可以通过各种乐器,例如二胡、钢琴、大提琴等。当然也可以通过人声的演唱,声乐便是人声演唱出来的,对于人声来说,我们人的身体本身就是它发声的乐器,这个乐器在自然的状态下音域是比较窄的,并且音量较小,这些弊端很难满足演唱活动的要求。有的演员先天具备很好的条件,但是总是很难唱好,这是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在戏曲演唱中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能够达到气息沉稳、音色悦耳、咬字清晰的效果。
在戏曲演唱中,分大嗓小嗓,也就是真声和假声,所谓真声是由声带整体振动发出的,真声的特点是结实、浑厚、明亮,但是真声的声音振动频率低,不具有灵活性,假声是由声带部分振动发出的。相比较真声而言,假声更为轻盈、柔和、圆润,声音振动频率高,灵活性强,但也存在它的弊端——声音空虚。因此,在戏曲演唱过程中,做到真声和假声的有机统一,便会获得灵活自如的声音。比例恰当的发声方法被逐渐采用,这种唱法将真声和假声综合起来,取二者的优势,避免了两种发声的弊端,使声音听起来浑厚中带有圆润,轻盈而不失明亮,给人一种声音高远而且轻巧的感觉。因此,科学的发声是戏曲演唱中基本功,它也是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的重要技巧。
(二)气息——发声的动力
在戏曲演唱中,人们都是通过气息的调节来实现声音的转化的,演唱中需要的气息比生活中需要的气息量要大得多,在我国的民族传统唱法中也强调“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实际上是腹式呼吸法,这样发出的声音明亮且具有磁性。气息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方面,要保持和控制良好的气息,吸气是关键,吸气时要求身体放松但是面部要兴奋,这样才能打开吸气的通道。正确的呼气是建立在吸气的基础上的,二者的正确转换才能使发出的声音达到共鸣。“京剧演员都讲气口,气口运用不好则不会唱好。”这里的“气口”便指的是气息的运用。
戏曲的演唱讲究气息的深沉、平稳和持久,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求一个唱句要平稳且流畅,一气呵成。正确的气息不仅仅是做到气息的“深”,更要做到平稳,“深沉”便是气息训练的最高境界,因此,要想把戏曲唱好还要在气息的训练上多加练习。
(三)共鸣——声音的扩大器
在物理学中认为,“发声器件的频率如果与外来声音的频率相同时(即音调相同),则它将由于振动的作用而发声。这种共振现象叫做共鸣。”在戏曲演唱中,要想獲得良好的共鸣,就要做到说话和演唱对腔体的不同要求的区分,我们在日常交谈过程中,口腔后部不需要张的很大,位置比较低,只运用口腔共鸣,但是如果讲这种共鸣应用到戏曲演唱中,时间一长,嗓子就会很不舒服,更是难以完成整个戏曲的演出。在戏曲演唱中,要求口腔后部张的大一些,位置相对来说较高,在这样的空间中,发出的声音获得三个共鸣腔,也就得到了混合共鸣,声音自然得到的扩大和美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戏曲演唱中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作为基础,难以使演员和听众形成心灵上的共鸣,很难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我们还要将存在的问题逐个突破,了解和掌握气息的运用方法,实现真嗓与假嗓之间流畅的转化,在保护戏曲发声特点的同时,融入科学的发声方法,促进戏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