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灵感来自于对王羲之尺牍的反复临习研究,对于王羲之尺牍章法的特色,除了单个字结构的点画之外,还有单字与单字之间连组形成的行气,这也为章法的构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字和字之间无论上下还是左右的相互关系,随着字的体态、字势的变化以及书写者心理情绪的变化,构成了微妙的节奏运动,为了在创作中能够熟练及灵活运用这些变化,我仔细临摹和研究了王羲之尺牍中的《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
关键词:王羲之;用笔;结体;章法;墨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020-01
一、用笔
王羲之尺牍的用笔主要采用中锋起笔、中锋行笔,时而也伴有露锋起笔、侧锋行笔的。
就《丧乱帖》而言,帖中用笔挺劲,表达肯定直率,前半部分多用露锋起笔,用笔上虽提按变化不明显,但却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节奏感。在横的书写上,起笔多样,变化莫测,且有特色用笔,例如“墓”、“慕”,起笔上侧锋起势,在中锋中求变化。
其次,起笔有方有圆,侧锋起势,中锋行笔,行笔干净利落,笔画厚重灵活又不失含蓄,例如《丧乱帖》中的“离”、“丧”。
在转折还有钩的处理上帖中是极富变化的,很多字的转折及钩都是平拖圆转的,但也伴有个别字中有中锋与侧锋之间的变化,并且方圆兼备,在转折的地方用笔变化更为丰富,有方有圆,虚实兼备,例如《丧乱帖》中的“首”、“当”。在钩的处理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方折顿挫之间也有很多微妙的变化,例如《丧乱帖》中的“顿”、“乱”等。
在牵丝连带方面,我临习借鉴了《二谢帖》,帖中有较多映带组合,给人连绵起伏之感。例如帖中的“比面”、“良不”、“想邵”。“比面”更注重牵丝的外拓笔画,“良不”则有笔断意连之意,“想邵”则是内撅外拓的结合。
近人沈尹默先生認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撅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并指出:‘内撅是骨胜之书,外拓是筋胜之书”。因此在一幅作品中,内撅和外拓是必不可少的笔画。
二、结体
疏密得宜、开合伸缩。在《丧乱帖》中结体上以欹侧取势,整篇在结体上全失平正,中轴的移位和摆动能够造成正欹的变化,帖中二、四、五、六行的中轴线都略向左倾斜,一、三、七、八行的中轴线趋于垂直,两部分结合在一起使得整篇虽结体欹侧却不失平衡感。如“当”、“荼”、“贯”。“势如斜反而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书写的过程中多注意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布白方法。
《绿荫亭集》中说:“字有疏密,密处紧腠理,疏处展丰神,语默动静、寒暑、生杀之机寓焉,非通乎人情,得乎天理,未可与于斯。”因此,疏密得当则结字服帖,在结体中通过用笔的肥瘦、长短、等开合伸缩的方法表现出来。
随形变化,同字异构。创作作品中有很多重复出现的字,一是变化笔形,二是变化字形。但是这些变化又不能脱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基本法则,相同字形或相近字形的字同时出现时,要形随势变、同字异构,结构的变化要“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章法
节奏感受,优美动人。整篇作品的章法在于每行字形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字组的经营等,整行的波动怎样安排,怎样题款,怎样盖章,这些都是构成章法的内容。
四、墨法
所谓墨法,就是用墨的方法和技巧。笔法与墨法相得益彰,正所谓“墨法之妙,全从笔出”。墨的干湿浓淡,润燥都能表现虚实轻重,清代包世臣曾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矣。”强调了用墨的重要性,如《得示帖》中“雾”、“迟”,并且要表现适度的枯笔,这样才能做到虚实相生。
再次,在书写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过多碎笔画,过多碎笔画的出现让整幅作品显得很零散,书写过程中我在追求字的大小变化的同时,在一些小的字的处理上笔画过于单一,没有赋予笔画粗细、长短变化,使得整个字乃至整幅作品缺乏整体感,在老师的指导示范下,我将写的易碎的字加以笔画的长短变化、粗细变化、肥瘦方圆的变化,调整过后的作品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创作过程中,阅读大量有关王羲之的文献和书籍。对于书法理论方面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掌握,最大收获就是如何把握作品的统一性与丰富性,就是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布白,一字内相似的空间布白越多字越有秩序感。
另外要注意线条的长短、粗细、肥瘦方圆的变化,单个字中运用这些变化才不会使得笔画过于单一,缺乏变化。并且我发现凡单个字的结体,难就难在如何使其密,合体字的结体难就难在如何使它疏,而重叠的字切忌写的过长,横叠的字切忌过于开阔。
总而言之,在书写过程中每种字体都有它的书写规律,行草书中所兼顾的变化会多一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临习一些优秀的法帖,不断临习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熟练与娴熟运用的过程,这样在创作中才会运用得当。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