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非遗保护视域下贵州苗族蜡染技艺传承的问题与策略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8814
刘恩芹 李西臣

  摘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蜡染技艺,它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法论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尽管贵州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非遗的原真性缺失、传承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足、外界过度干预下造成的“保护性破坏”,以及人们的传统文化自信与自觉意识遭受冲击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对贵州苗族蜡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技艺;原真性;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122;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130-04

  一、前言

  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的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领域的重视可追溯到历史上对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关注、研究和保护实践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民间歌舞、文学的收集和整理,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提倡和保护,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春秋时期,官府发动百姓对民间歌谣进行搜集,在中国古代诗歌典籍《诗经》中收集和记录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歌,再现了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勿庸置疑,我国历史上对民族民间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实践和经验,对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国际上最早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进行系统保护的国家是日本,日本致力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实践已有60多年。早在20世纪中叶,日本提出了“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对传统精湛技艺、生产经验、表演艺术等进行系统保护,并将这些技艺的保有者称作“人间国宝”一并加以认定和保护。日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上世纪60年代首先影响到邻国韩国,韩国借鉴日本的保护理念,对本国的无形文化遗产采取了制度化和法律上的一系列保护措施。接下来的70年代,随着日本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的这一文化理念开始在更广泛的国际社会产生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日本的“无形文化财”概念进行了翻译,最开始译作“民间口头创作”或“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又译作“非物质文化遗产”(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和“无形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并不断组织和宣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如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形成了全球性的共识,各国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各民族创造出了大量独特而富有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苗族蜡染,属于市场开发较好的传统技艺类。通过对贵州苗族蜡染现状的实际考察,以及对其保护传承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总结思考和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的探讨,对同类别易于市场开发和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貴州苗族蜡染传承的现状

  贵州苗族蜡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它在一代又一代苗族先辈的指尖和口述中传承着。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的今天,人们对非遗保护和传承开始形成共识,社会各界对非遗的传承作着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在这一社会背景下,贵州苗族蜡染的传承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传承主体的队伍不断壮大,传承方式也趋于多元化,并且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传承主体的队伍不断壮大,结构趋于合理

  贵州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主体主要由非遗传承人和传承人群两大部分构成。传承人是对苗族蜡染这一传统技艺能够熟练掌握,并对苗族蜡染所包含的相关历史和文化有丰厚认知的人。各级传承人承担了招徒授业传承传统技艺和培养传承人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对苗族蜡染进行开发的潜力比较大,很多苗族群众主动加入到苗族蜡染生产制作的队伍中来,使苗族蜡染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群得到壮大发展。此外,由贵州省文化厅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活动,也极大地促进了传承人群队伍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通过培训、学习,成为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新生力量,也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众所周知,对传统知识掌握丰富而又技艺精湛的传承人往往是村里的长者,而年龄偏大对于技艺的传承和与外界的交流等诸方面都是不利的。从贵州省公布的几批省级传承人中,苗族蜡染的传承人逐渐趋于年轻化,更广大的传承人群的年龄也趋向于年轻化。由此可见,贵州苗族蜡染的传承主体在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年龄结构趋于合理,文化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

  (二)传承方式注重多元化

  贵州群山环绕的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各民族共融共生的淳朴人文环境,使苗族蜡染这一传承了千年之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在贵州得到完好的保存。随着人们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实践,目前,贵州苗族蜡染的传承方式也趋于多元化,主要以民族性日常需求、生产性开发、学校教育及科学研究为主。

  第一,民俗性日常需求。在贵州的苗族村寨,蜡染、制作节日盛装及生活用品是当地重要的传统手工业。蜡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蜡染制品在当地的集市上是一种常见的流通和交易的物品。我们在苗族村寨考察或旅游时,经常会看到身着民族服饰的人们。尽管现代生活方式给苗族人传统古朴的生活方式带来很大冲击,但苗族蜡染依然在他们的节庆日、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苗族蜡染在苗族人日常生活中以活态的方式传承着,同时也延续着苗族人共同的历史记忆、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

  第二,生产性开发。自然、手工、原生态又有独特民族文化魅力的苗族蜡染制品受到越来越多现代人的青睐。原来人们自给自足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蜡染,为更广大的消费群体所接受。于是,各种作坊式、产业式的对苗族蜡染生产和开发的作坊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一大批对苗族蜡染进行规模化生产和设计研发的企业,对新的产品类型和更符合现代审美的商品进行生产和开发。随着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生产性开发使苗族蜡染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使用和接受,也使苗族蜡染这一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更加广泛和有效的传承。

  第三,学校教育与科学研究。苗族蜡染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是一代又一代苗族先民历经千年的探索和传承,其中凝聚了苗族先民们的智慧和心血。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这一古老技艺就在一代代人的口手相传中传承着。现在,贵州很多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开设了苗族蜡染等传承民族文化和技艺的相关课程。如六盘水第一实验中学的教师在《走进民间美术》课程中让学生认识苗族蜡染等传统技艺,并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探索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形成了“在民族地区的校服上运用蜡染元素”、“在马拉松的奖杯中嵌入蜡染手工技艺”等传承策略。在贵州的各大高校,除了开设相关选修课、技能课之外,学生围绕苗族蜡染等传统手工技艺的毕业论文选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也在逐渐增多。此外,贵州各地的民族艺术研究所和高校教师,以课题的形式对苗族蜡染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这些都在贵州苗族蠟染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人们在对贵州苗族蜡染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产学研相融合的多元方式,从而在现代社会的境遇中,使苗族蜡染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三)传承取得一定成效

  苗族蜡染原本是一项苗族人在农忙之余,为满足自己和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做的传统家庭手工业。如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政府采取立法和制度化等方式对其进行支持和保护,学术界对其进行深入田野调查和理论探索,商界对其进行资金的投入和产业化开发,社会媒体对其进行宣传报道和文化的推广,从而使这项深藏于大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使贵州苗族蜡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贵州苗族蜡染的传承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精准扶贫和文化扶贫的政策指引下,贵州苗寨的村民用传承了千年的传统蜡染技艺实现了脱贫致富。在贵州省文化厅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帮助下,各地举办多场苗族蜡染的研培,组织年轻人对苗族蜡染进行集中学习和技艺培训,在培养和壮大传承人群队伍的同时,也使她们获得一技之长,在家门口用自己的双手和技能就可以增加收入。苗族蜡染的家庭式作坊、小微企业和公司在贵州各地数量较多,从而有效带动了山区百姓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贵州苗族蜡染的传承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的交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以手工制作的方式在苗族人的生活中活态传承着,这种手工性和生活化的特点决定了它不是模式化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制作者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形成个体能动性和差异化特性。非遗保护视域下,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使传承主体之间的技艺和经验交流更加集中和频繁,如贵州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等活动的举办,使非遗传承主体的传统手工技艺在相互切磋交流中不断精进。再次,贵州苗族蜡染的传承,提升了贵州文化的知名度。贵州素有“文化千岛”之美誉,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各地利用自身的文化特色,加快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弘扬。如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从江县岜沙苗寨等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利用苗族蜡染等传统手工技艺开发旅游商品,使更多的游客在蜡染制品的真实观照中对苗族文化留下深刻印象,成为贵州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和特色名片。

  三、贵州苗族蜡染技艺传承的问题

  综观近些年贵州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尽管探索出一些较有效的方式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依然看到,在这场如火如荼的传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亟需面对和解决。

  (一)保护与开发的二元博弈,使非遗传承的原味缺失

  在贵州苗族蜡染技艺传承过程中,经常会注意到人们对“保护”与“开发”这一对关键词的强调。所谓“保护”,强调的是要对苗族蜡染进行原真性与整体性的保护,要求我们在对苗族蜡染的研究和传承中,坚持对其历史认识功能、文化价值体系和传统审美习惯的充分尊重,以确保其原有文化基因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使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对贵州苗族蜡染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认定与研究,对苗族蜡染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以及对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记录与建档,都是力图将其真实、完整地进行保存与传承而做的努力。所谓“开发”,则是人们面对现代社会的新需求和新变化,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发展和新生机。对贵州苗族蜡染的生产性开发,如旅游商品开发和产业化发展,都是在现代化和新时代的召唤下,寻求苗族蜡染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新性发展。要使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中,就需要在认识传统和利用传统中,敏锐地捕捉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消费需求,这也使苗族蜡染原有手工技艺保有者和制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审美理念发生改变。在全球文化同化和现代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对贵州苗族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在保护与开发的二元博弈中,以创新发展为发轫的生产性开发势必会与苗族蜡染的原始生存环境和民族文化本味相龃龉,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和原汁原味传承宗旨形成矛盾。

  (二)传承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有待激发

  贵州苗族蜡染的传承主体包括传承人和传承人群两大部分。传承人是经各级政府部门审批、认定,并对某项非遗承担传承义务的传承者。如贵州苗族蜡染的国家级传承人王阿勇,省级传承人韦祖春、王月圆、蔡群等,他们都拥有精湛的传统蜡染技艺。对苗族蜡染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掌握较完整,并且愿意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其他人。目前,我国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主要采取发放生活补助金、名誉表彰、提供传承上的便利和帮助等方式。但由于传承人数量较少,并且传承人的传承方式也主要以招徒授业、家庭内部传承为主,单靠为数不多的几个传承人来传承非遗,其传承的效果是远远不够的,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有待激发。

  传承人群则包括传承人的家人、徒弟、培训的学员等一切正在接受和学习非遗技能和知识的人。像苗族蜡染一样在生活中被很多人所掌握和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其传承人群的数量是较为可观的。在苗寨的实地考察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制作蜡染做成自己和家人用的衣服、背扇等服饰和生活用品的人。但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使原本从祖辈那里延传下来的手工艺失去它可以生存的环境,也不利于非遗传承人群的保护和成长。长此以往,传承人群的传承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和源泉也会不断枯竭。因此,作为贵州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主体,无论是传承人还是传承人群,其传承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都有待激发和提升。

  (三)外界过度干预,造成非遗的“保护坏”

  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着岁月的滋养和历史的智慧。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从人类历史中走来,深深扎根于民间沃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存环境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因此,对非遗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正如当下非遗保护中出现的“大保护大破坏,小保护小破坏,不保护不破坏现象,外界的过度干预,都对非遗的自然演进规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在对贵州苗族蜡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中,来自外界的过度干预,使苗族蜡染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与原生的民俗文化产生一定差距,甚至走样变味,从而造成非遗的“保护性破坏”。

  (四)现在社会中人们的传统文化自信与自觉意识遭受冲击

  现代社会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和物质上的丰富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审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念造成了直接的冲击,这种影响对于地处偏远的民族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面对五彩斑斓的现代社会和充满诱惑的外部世界,生活在较为闭塞的民族地区民众开始对原有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产生动摇,他们甚至认为这种和别人不同的文化是造成贫穷和落后的根源,特别是接受现代文明和外来知识较快的年轻人,对自身文化自信与自觉意识变得尤为脆弱,甚至导致民族地区民众文化自卑心理的产生,这对其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挫伤。

  四、贵州苗族蜡染技艺传承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贵州苗族蜡染技艺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矛盾和问题的分析,结合贵州苗族蜡染的实际生存状况,我们提出了如下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旨在使贵州苗族蜡染的传承更符合其特定的地域、人文与生态特性,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弘扬民族文化特色,树立正确的传承理念

  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探索做出了各自的努力,如日本和韩国的“人间国宝”工程,在保护好传承人的基础上,使优秀的传统技艺高质量地保留,并借助旅游和商品开发,使非遗获得发展,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对贵州苗族蜡染技艺的原真性保护和创新性开发,也是现阶段我们对非遗传承机制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原真性保护的出发点是将包含着大量历史文化信息的非遗真实、整体地保存下来,保留好原始的文化基因和生命种子。创新性开发的出发点是使脱离受众甚至已经濒危的非遗与新的时代发展相适应,让古老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重新获得生命力而繁衍壮大。“保护”与“开发”互相博弈,其中充满矛盾,甚至形成种种悖论,“保护要求非遗原汁原味地传承,“开发”则要赋予非遗以时代性,这势必会使原有的非遗走样变味儿。但二者在贵州苗族蜡染等易于市场开发的手工技艺类的非遗传承中共同发力,显示出各自的优势和重要性。针对贵州苗族蜡染在传承过程中“保护”与“开发”的这对矛盾和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对策:

  一是坚守民族文化独特性。无论保护还是开发都要遵循这一原则,树立正确的传承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之所以值得人类研究、保护和传承,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民族历史文化独特性。它是特定民族历史文化等信息的原始载体,能让我们看到人类历史、文化、审美、创造等等的早期原始状态,它保有人类新发展和新创造的原始基因库。如同生物学家往往从野生物种身上获得新物种研培的突破一样,人类的新发明、新创造、新进步也需要从这些饱含古老历史文化信息的非遗中获得智慧的启迪、经验的洗礼和灵感的点染。所以,在非遗的传承中一定要尊重民族文化独特性,保护好非遗中弥足珍贵的文化基因和历史信息,让它不走样不变味,完好地传承给子孙后代。特别是在创新性和生产性开发中,保护好非遗本真的面貌和民族文化特质。

  二是要将保护与开发进行区别对待。保护要做到以人为本,保护好传承人和传承人群。只有传承人和传承人群的技艺是原真的,非遗才能原原本本活态的延续下去。而对于非遗的开发,则要在确保非遗的原真性和民族文化特质不缺失的前提下,关注和满足市场需求与变化,从而为非遗的传承提供出路。

  (二)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推进传承主体的能动性传承

  面对传承主体在非遗传承中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足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注意传承人保护措施的多元化。作为传统知识和技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无疑是直接的遗产载体,所以传承人的保护至关重要。这一点在全球非遗保护工作中已经形成共识,各国对传承人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日本的“人间国宝”工程,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系统的保护,提供其生活的保障和传承上的便利。我国在对传承人的保护方面,也采取了大量符合国情的措施,大大激发了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和申报。但是在对非遗传承人这一自然人实施保护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承人群的保护和发展,因为传承人群也是非遗赖以生存和延展的重要力量。例如贵州苗族蜡染这一类在生活中被较多人所掌握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仅对几位被认定的传承人进行保护,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其他传承人群对这一古老技艺传承的积极性。鉴于此,在制定非遗保护的计划中,应不仅仅限于对传承人的保护,还应考虑到对传承人群的适当保护和关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群进行表彰、资助或奖励,从而壮大传承人群,不断深入挖掘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和源泉。因此,在对非遗传承主体的保护中,要注意将对传承人的重点保护和传承人群的整体性保护相结合。其次,要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推进传承主体的能动性传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要广开渠道,在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对传承人以资助,以及建立生态博物馆等非遗保护的基础上,还应发挥民间和社会力量,并发挥学界、媒体、商界在理论、宣传、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共同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此外,民族地区的全体民众是传统手工技艺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各自特长,共同为非遗的传承做出贡献。

  (三)尊重民族文化自然演进规律,增强非遗自主传承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目前,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热潮。但是,非遗的保护不能急于求成,面对外界如火如荼的“保护性破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应对策略:第一、要将以政府为主导的非遗保护思路,转变为政府引导,以民众作為保护与传承的主角。如对贵州苗族蜡染技艺的保护,可以在政府保护政策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苗族地区民众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的民众成为蜡染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主体。第二、要尊重民族文化自然演进规律,增强非遗的自主传承能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蜡染技艺,必须尊重民族文化的自然演变规律,让贵州苗族蜡染自由充分的发展。第三、要不断提升非遗的当代价值,让非遗在更广大百姓的实用中获得传承和发展。贵州苗族蜡染技艺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文化,将这一传统手工技艺融入当代人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从而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苗族蜡染在新时代的历史演进中获得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四)强化传统文化价值,促进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

  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贵州苗族蜡染一直以来都在苗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和代代延续着。苗族蜡染不仅仅是一门民族手工技艺,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蜡染,也是中华文化的共有资源和精神财富,它对维系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促进社会、自然、环境和文化多维度的和谐与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要不断强化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五、结语

  如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政府采取制度化等方式对贵州苗族蜡染技艺进行支持和保护,学术界对其进行田野调查和理论探索,商界对其进行资金的投入和产业化开发,社会媒体对其进行宣传报道和文化推广,从而使这项深藏于大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在贵州苗族蜡染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系统梳理和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使贵州苗族蜡染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