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现状与展望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8875
熊莎

  摘要:将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突出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资源的紧密联系与比较特色,系统构建具体的保护传承机制;与此同时,开发创新也是一种保护传承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应把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放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与当地旅游产业融合等途径,建构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127-02

  一、前言

  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是指在湖南北部地区(岳阳、常德、益阳、长沙的望城)以及湖北省的荆州市等33个县(市、区)曾经产生并流传的本土音乐以及与其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总和。洞庭湖区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受到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民间音乐濒临灭绝。

  二、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的概况

  (一)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分类

  洞庭湖区乡土音乐形态丰富,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五大类。其中包括岳阳地区的洞庭渔歌、巴陵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等;常德地区的常德高腔、常德丝弦、澧县荆河戏等:益阳地区的益阳弹词、兰溪山歌、南县地花鼓等;荆州地区的马山民歌、荆河戏、荆州花鼓戏、鼓盆歌等传统音乐种类。

  (二)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特性

  洞庭湖区无论是地理气候、人文传统,还是资源分布、交通格局、产业基础,都具有同质性。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属“湘北洞庭文化圈”,其音乐文化资源分布集中,音乐种类多样,音乐文化特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首先,洞庭湖区具有因受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水”影响的水文化特点,曾有人如此形容过环洞庭湖区“高水湖相,低水河相;水浸皆湖,水落为洲”。以洞庭渔歌为例,它是洞庭湖区历代渔民传唱的传统民歌,是“湘北最具代表性的区域音乐歌种;

  其次,洞庭湖区音乐文化具有以屈原的《九歌》为代表的巫文化的特点。常德高腔就是在本土原始祭祀歌舞等基础上发展而来,它融合了楚巫文化;

  最后,因洞庭湖区地势平坦(丘陵、平原地貌)、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十分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湖区文化特点呈综合性。例如:洞庭湖区渔民流动性非常大,许多老人均非土生土长,被其传唱的洞庭渔歌中的五句体渔歌受到了“以楚文化为主,兼有南北文化属性的综合性文化产物”的五句子山歌的影响。

  三、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

  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主要依托民间传承、政府传承和学校传承三种传承方式。在实践过程中,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一)民间保护与传承

  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受到现代化、城镇化影响,其生活环境、生产方式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有一些都临近消亡的边际。

  例如,现代化的捕鱼技术使得洞庭湖水上作业消失,湖区渔民不再以捕鱼为生,而是转向岸上从事其他工作。洞庭湖边再也难以找到昔日“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景象。另外,由于受到西方强势文化和流行音乐大潮冲击,无论是专业音乐家还是普通民众(其中包括这些传承人的后代),其审美己悄然发生变化:他们认为乡土音乐文化是业余的,老土的、民间的。正因人们对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审美的流变,才频繁出现了每场演出演员都比听众多的现象,乡土音乐文化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由于外部生存环境与内部审美观念的变迁,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的局内人的民间传承基本消失。

  (二)政府保护与传承

  政府的介入弥补了民间对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的不足。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1.湖南、湖北地区民族音乐集成编撰阶段

  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中国音乐研究所出版了《湖南音乐普查报告》,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湖南湖北两地文化工作者编辑出版了“八大集成”:《中国民族民间歌舞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湖北卷)。2009年,在对原《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校订、修正的基础上,出版了((湖南戏曲音乐集成》(共四册)。这些大型史料性著作的编辑出版有力地保护了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但是,这种作为静态的文献资料保存,对于学者而言是难得的资料库。然而,对于广大普通民众而言,只有曲谱,若没有音响资料,就不能使这些音乐得到很好的传承。

  2.洞庭湖区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阶段

  进入21世纪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订了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随后,我国以及洞庭湖区相关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些针对湖区民间音乐的保护条例与举措,2005年,成立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随后,洞庭湖区相关市州(县)都相继成立了保护工作机构。在这些机构的努力下,开展了包括搜集整理资料、录音、录像:建立传承与保护基地(洞庭渔歌传习所,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巴陵戏展览陈列馆、常德汉剧高腔保护中心等);大量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等活动。此外,由政府出资、文化部门创作、编排大量剧目,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并且获得了很多殊荣。这种由民间与政府相互渗透的传承方式有效保护了洞庭湖区乡土音乐的发展。但是,其影响和传播范围还很有限,为了扩大洞庭湖区乡土音乐的受众面、增加其影响力,湖区相关政府正在积极寻求与自媒体、旅游产业和地方高校的合作。

  (三)学校保护与传承

  學校传承是保证乡土音乐稳定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目前,洞庭湖区许多中小学与高校己相继和当地文化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小学层面:2014年,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联合岳阳楼小学启动了“巴陵戏进校园”传承保护项目,该校“巴陵戏社团”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非遗文化小小传承人”,所编排的节目也在各级比赛中屡屡获奖;2017年,洞庭渔歌传习所选择与大多是上岸渔民与洞庭渔都商户子弟组成的九华山小学对接,在课内外教唱这些孩子唱渔歌,在该校组建了一支洞庭渔歌合唱团。随后,岳阳市九华山正式成为洞庭渔歌传承基地;2018年,常德汉剧高腔保护中心与常德市武陵区卫门口小学开展的“戏曲进校园”戏曲兴趣班活动。

  目前来看,这些非物质遗产进校园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影响。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首先,就教学目标而言,不应把培养个别学生参赛获奖当作目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在全体学生的审美趣味与兴趣上来,注重学习、感知、了解并热爱洞庭湖区乡土音乐,将湖区音乐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此外,还应将洞庭湖区乡土音乐编入到音乐教材当中,并采用在音乐课上介绍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学唱洞庭湖区民歌、欣赏湖区经典戏曲音乐片段、将本地戏曲舞蹈动作元素融入广播体操当中等具体方法,为将来培养能够欣赏洞庭湖区乡土音乐的合格听众打好基础。

  相比中小学,地方高校在学术资源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高校拥有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方面的专家,无论是在音乐本体分析方面还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都能给予有效的指导。另外,地方高校具有文化传承,特别是对本土音乐文化传承⑦、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对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传承方面起关键作用。

  随着我国整个音乐教育界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③,洞庭湖区地方高校对乡土音乐的传承与研究意识明显提升,积极与地方文化部门、音乐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本土音乐传承基地、开展本土音乐研究,探索将区域音乐传承与本土化办学有机结合。湖南理工学院与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建立实践基地、“洞庭渔歌”传承志愿服务队、洞庭渔歌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随后又成立了“湘北音乐舞蹈文化研究所”;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建设规划中把加强对常德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纳入其中,先后建立了“常德丝弦大学生传唱与写作基地”、“湘西北文化与文艺发展研究中心——文艺品牌培育与非遗传承研究基地;湖南城市学院建立校级学科平台益阳花鼓文化创新团队、湖湘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所;长江大学荆河戏传承基地等。

  目前,这些尝试大部分停留在零散的、小范围的实验阶段。科研上,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开始研究区域音乐,内容主要集中于课程改革,对音乐本体分析较少,由于受到多方面影响,这些成果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对本地高校教学没有产生实质影响。教学上,仅仅是为了应付各级比赛和演出,创编个别音乐、舞蹈作品。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考核方式等方面并没有将本地音乐很好地纳入到地方院校的教学体系当中。

  目前,洞庭湖区已有一些高校开始意识到该问题,他们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一些本土音乐理论课程。以湖南理工学院和湖南城市学院为例,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为舞蹈表演专业开设了《益阳地花鼓表演》、《梅山傩戏》、《洞庭渔歌表演》、《兰溪山歌表演》,音乐学专业有《湖湘音乐文化鉴赏》,音乐表演专业有《益阳花鼓表演》等特色课程。湖南城市学院这些特色课程开设得较为全面且以实践类为主。值得指出的是,该学院明确“以培养传承地方优秀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为特色,(…)传承区域特色文化,服务地方文化经济”,而这一点在洞庭湖区其它地方院校还没有明确指出。在湖南理工学院16版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特色平台部分专门设置了区域音乐模块:课程主要有《中国乐理》、《工尺谱视唱》、《中国民歌》、《中国音乐分析》、《井目北区域音乐》、《湖南音乐历史文化》、《外国民族音乐》7门课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该课程体系既包含中华传统音乐、湖湘音乐为主体的母语文化,又有本区域音乐特色,这样的课程设计带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因为这些课程全是选修课,即使学生全选,区域音乐的比重只占总体应修学分数的所占6%。另外,由于师资严重缺乏使得地方院校在区域音乐的具体实施层面出现問题,导致开课率低,很难将大纲的内容付诸实践。

  综上所述,洞庭湖区地方高校应该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编写、考核方式等方面将洞庭湖区乡土音乐纳入地方院校的教学体系当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寻求多方合作,在高校与政府、社会以及中小学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四、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展望

  目前,对于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资源主要是分别保护传承,将其作为整体性保护传承的研究和实践还很少,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发布后,有必要整体研究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注重保护传承对象的多面性、保护目的的多样性、保护模式多元化等方面,依据传统音乐的特征以及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资源的特质,突出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资源的紧密联系与比较特色,系统构建具体的保护传承机制,推动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资源的整体、协同保护与传承。

  此外,挖掘保护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资源是该地区非遗研究的基础条件,开发创新也是一种保护传承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应把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放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凸显其时代意义。注重洞庭湖区活态乡土音乐文化传承与产业开发融合,通过与包括中国益阳乡村文化旅游节、洞庭渔火节、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桃花江美人窝文化艺术节等当地旅游节庆以及屈子祠、张谷英村古建筑群、桃花源古建筑群历史文化名镇(村)相结合的文化展演等不同形式,建构洞庭湖区乡土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