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到哪里找我们的“中国”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8777
魏明珠

  

  

  

  摘要: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正是黄河的滋润,黄土高原才成为中国文明萌芽生发之地。到哪里才能找到我们“最早的中国?本文拟利用最新的考古材料及其专家解读,梳理中国文明萌芽生发的线索,事实证明,中国文明的主干深深植根于黄土高原中。

  关键词:黄河;黄河畔;中国文明;萌芽

  中图分类号:06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119-03

  一、前言

  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辗转蜿蜒5464公里,是世界第六长河流。黄河被誉为“母亲河”,黄河、黄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在中华儿女心里,母亲河是最美的。她的美,在诗人的咏叹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令人荡气回肠;她的美,在百转千回、九曲十八弯的河曲群和沟壑纵横的黄土里,仿佛豪迈奔放、缠绵惆怅的信天游在耳边萦绕;黄河之美,更是在母亲河的博大胸襟里,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国文明——正是黄河的浇灌,使荒漠变成良田;正是黄河的滋润,黄土高原才成为中国文明萌芽生发之地。

  黄河干流长五千多公里,沿途众多支流不断汇入,洮河、湟水、渭河、泾河、汾河、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伊洛河、沁河……到哪里才能找到我们“最早的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中国远古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模式——即“满天星斗”说。黄土高原区内有三个重要河流谷地平原:渭河谷地平原、伊洛河下游谷地平原、汾河下游谷地平原。这三大谷地平原地势开阔、气候温和,是原始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如图1所示),华夏文明之光最早在这里出现。本文拟利用最新的考古材料及其专家解读,梳理中国文明萌芽生发的线索,事实证明,中国文明的主干深深植根于黄土高原中。

  在哪里才能找到“最早的中国”?首先我们得厘清何谓“中国”?李零教授认为,“第一,它得有个‘中,有个四裔趋中的‘文化中心和‘权力中心,对四周有强大的吸引力;第二,它得有个‘国,也就是一个‘城,即一个较大的‘文化辐射面和‘权力控制范围”,二者兼具,才能叫‘中国”。因此,李零认为西周才是“最早的中国”。除此以外,另有学者认为“中国”可以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去理解,而“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距今6200年前后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简称“庙底沟二期中国说”),也有人认为汾河谷地的“陶寺文化僦是“早期中国”,另外还有“龙山中国说”、“二里头中国说”等等。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文明的主干萌芽生发于黄土中、黄河畔。

  二、“中原龙山时代”即“早期中国”

  赵辉教授认为黄河流域的“中原”在中国文明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所谓中原,不是一个严格的自然地理概念,而是古代人文地理概念,大体相当于黄河中游地区,古称华夏。“中原”是天下居中、八方辐辏之地,其地理位置居于各区域文化的中心,史前文化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历史发展趋势。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肇始于距今5000~4500年,并在龙山时代(距今4500~3900年)奠基。这个“中原核心”成为以后夏商周三代历史展开的文化及地理基础。

  约在公元前5000年,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融合成仰韶文化,彩陶盛行(如图2所示),其文化的影响力遍及大半个中国。但是,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仰韶文化高度统一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各地文化的独立性和不平衡性凸显。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形成了几支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特色的地方文化,它们被统称为“中原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文化,典型遗址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文化特征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如图3所示)。

  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这一地区产生了被认为是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也被认为是夏王朝的都邑。此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以中原地区为舞台展开了。同时,中原文化对周边社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不仅为夏商周三代文明,也為更持久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因此,“中原核心龙山时代”即为“早期中国”。

  三、黄河中游陕晋豫“庙底沟时代”(足巨今6200~5500年)为“早期中国文化之根”

  与上述观点类似,另有学者认为距今6000年前后黄河中游豫陕晋三省的庙底沟文化是“早期中国”。庙底沟文化存在时间不长,但影响范围很广,庙底沟文化典型的圆点纹、弧线三角纹、花瓣纹彩陶在北达辽西、西至甘青、南逾洞庭湖、东面大海的大半个中国都有分布。鹰鼎1957年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南面的太平庄,《华县泉护村》报告对该器物作描述如下:“细泥黑陶,器形像鹗,是一件实用的造型艺术品。作蹲踞形,体态丰肥,两翼微撑起,两足壮实有力。鹗头极形象,在嘴之两侧仅分别各用一刀,巧妙地将上下嘴唇刻画出来。眼正视前方,圆凸,正视之,令人对鹗生雄壮严峻之感。后足形态上区别于前二足,宽扁,显然象征鹗尾,附于鼎腹后方以支撑器物。三足均为空足,皆贴附在鹗腹之下,壁厚1.3厘米。鼎为圜底,口唇上有凹槽,原来当有器盖。整体造型均匀、大方、逼真”。

  庙底沟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中心聚落、“宫殿式房屋”,表明庙底沟时代已率先迈开走向文明社会的步伐。豫晋陕的中原核心区此时无论在地理还是文化意义上,都可视为是龙山、夏商乃至于秦汉以后的中国雏形。所以,黄河中游的6000年前后的庙底沟时代可称为“最早的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称为最初的“早期中国”。

  四、汾河谷地的“陶寺时代”(距今4300~3900年)为“最早的中国”

  如果把龙山文化、庙底沟文化视作早期中国文明之初的话,山西襄汾县的陶寺文化才是真正由“中”与“国”两个要素构成的“最早的中国”。考古学家在陶寺遗址发现了古观象台,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考古人员推断,古人是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缝隙观测塔尔山的日出方位来确定季节、节气和安排农耕的。陶寺观象台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进行的天文大地观测台,主要目的是建立陶寺统治者的天下观。此外,陶寺的墓葬遗址中出土一套玉器,包括一件玉琮和一件圭尺,考古学家认为玉琮是套在玉圭尺上的游标,而套上玉琮游标的陶寺圭尺便成了甲骨文“中”字;再结合陶寺遗址中的其他出土物陶鬲等生活器皿、陶鼓和石磬等礼乐器,陶寺遗址构成了“地中之都、中土之国”最早“中国”概念的考古物证。

  陶寺观象台除了具有郊天祭日的宗教礼仪功能之外,其世界最早的观测建筑柱缝仪器系统所建立的20个节令太阳历,成为王权控制整个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政治、宗教的科学软实力的体现。陶寺城内还发现大型仓储区,为陶寺政权直接控制,即陶寺邦国的国库,主要用于储存粮食,是国家备战备荒的行政设施。

  五、秃尾河畔的神秘古城——石峁城(距今4300~3800年)

  石峁古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城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存续于距今4300~3800年,系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上古时期城址。考古专家认为石峁城已经步入中国北方早期国家都邑的行列之中,是中国北方距今4000年前后早期国家的统治中心和权力象征,为中国国家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实证。石峁遗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有学者认为石峁城可能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

  有趣的是石峁文化和陶寺文化的关系,石峁城所代表的“北方”与陶寺城所代表的“中原“距离非常近,而且在时间上几近同时,两者势均力敌、亦敌亦友,陶寺的兴衰是否和石峁人群的南下有关?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石峁城的重要发现是在皇城台的“垃圾堆“里出土50000只羊的碎骨、数千枚骨针和骨锥,还有大量石英岩、燧石和玛瑙加工而成的细石器,另有一定数量的玉器,说明石峁人群可能通过这些骨器和石器的交换得以控制周边地区。

  最精彩的是石峁城城垣(如图5所示)。石峁城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重石砌城垣组成,其中皇城台为一座底大顶小、四面包砌层阶状石墙的台城,系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的分布区域;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城内分布居住址、墓葬、窑址等;外城面积约190万平方米,也有居住址和墓葬分布。石峁城是目前国内所见规模最大的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

  六、洛河岸边的二里头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距今3800~3500年)

  从分布范围和文化影响看,与新石器时代上述其他文化相比,二里头文化开始突破黄河流域和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和文化屏障的限制,控制范围或达整个黄河中游和淮河上游地区,更向外做大范围的文化辐射。二里头风格的陶礼器向北、向西传播,玉石礼器牙璋向南传播至长江流域,充分展现了二里头文化的巨大张力。

  二里头城址内发现井字形的城市主干道网、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方正规矩的宫城,使用青铜礼器(如图6所示)。铸造绿松石器,这些文化要素在此前绝无仅有;同时,铜、锡、盐、绿松石、海贝等四方资源汇聚于此,使人相信二里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有城、有都邑、又有廣域王权,因此,二里头文明才堪称“最早的中国”。

  七、结语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支流渭河、汾河、伊洛河谷地是中华文明之根所在。传说炎帝和黄帝两大部族就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后来黄帝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早期中国”在这里萌芽生发,有赖于黄河的灌溉以及松软肥沃、易于耕种的黄土。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丰富,“最早的中国”总有一天会撩开神秘的面纱,我们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