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有学者做过关于从1991年至2010年间学术翻译质量的研究性论文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因不少译者自身学术素养不够、学术不严谨导致学术翻译质量令人堪忧。本文基于笔者自身实践研究学习学术翻译,在学术翻译过程中的一句一段一符号给了笔者偌大的体会,且这些体会不仅作用于往后再做学术翻译的严谨态度与研究过程,对于在学术译著的认知与选择上更多了几分严谨。
关键词:学术翻译;翻译质量;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271-01
有学者提出学术著作的翻译原则是:“选择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著作和原创的、客观的版本来翻译,正确理解原文且准确表达,掌握科学的翻译规范,将翻译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在未切身接触到学术翻译的研究学习之前,笔者大概会与此类观点有强烈的认同感,而其后,不敢苟同。在笔者看来,做学术翻译仅有这些条件还不够,学术翻译的译者必须对该领域的术语、概念、理论等话语体系比较熟悉,作为该领域的学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才益于产出高质量的学术译著。
学术翻译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英译中,个别文段中会出现少量其他语言。整个研究学习过程中,笔者老师曾强调这样一句话:“做学术翻译,七分中文,三分外语”。
由此引申出笔者的第一处翻译原则体会:
1.看懂了英文意思,却无法很好地用中文将其表达清晰,这一点往往是译者做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点。
译文要求要清新流畅,节奏简洁明快,且做出来的译文必须使读者能看的懂。这就体现了译者扎实的母语功底在做翻译这件事上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所做的译文中,往往透露着我们的母语经验,同时,我们的母语语感很大一部分影响我们做翻译的质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译者外文很好,但译出来的文字却少有嚼头。此外,面对术语翻译应更为严谨细致,术语的准确表达对于学术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要术语的翻译影响着此学科的学术话语,為准确传达术语的意义能直译的尽量直译,在直译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对译文逐句逐段反复润色推敲,精研细磨。
2.把握原文的语境对于做翻译来说是举足轻重的环节,切忌讨好读者型翻译,为方便读者阅读而忽略原文的思想内涵与语境语调。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原书的内容及相关背景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原文的思想内涵,还原原著的文化背景,联系上下文语境,合理地“穿针引线”:也要尊重母语的语境,不可妄自僭越、不漏译、断章取义,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张弛有度。
3.译文标点符号的准确性,以破折号为例。
在中文里,破折号的作用有三种:第一种表示对前文的说明或注释;第二种往往会出现在拟声词的后面,表示声音的延长;第三种作用,表示声音的中断或停顿。也就是说,后面的语句不是接着前面的语句连续说的,是在停顿之间再做补充。那么将破折号放到翻译中来对待,无论是在译文中增加或者减少其的使用,都容易对原文的意思产生歧义与曲解。所以反过来讲,一本高质量的译著必须要做到严谨到每一处标点符号。
4.拥有广阔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各类语言的翻译。
首先需做到尊重外文,对所翻译语言所属国的准确辨析,进而联系上下文充分考虑原文的语境把本义传达出来。
5.当我们在选择一本好书时,书中的注释往往成了我们考究书的质量、水平的一个衡量点。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好的著作会将注释放在正文的同页以方便读者翻阅,及时理解文章内容。同理,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知识盲点或重难点疑惑时,做“注释”这一行为基于译者、于原文来说都是一种学术素养、责任感的体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囊无底,学术翻译是一种学无止境的过程。学术翻译的工作通常难度大、要求高、耗时长,基于国内大量专家学者对学术翻译中问题的探讨,翻译立法保障的需求呼声也越来越高,翻译行业自身健康有序的发展,更越发离不开立法保障,然而“要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法很可能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翻译者从事学术翻译,需承担社会责任,这就要求其不断学习,多读、多练、多实践,不断加强自身学术思想、知识、情感等方面的修养,从而实现以学术翻译服务社会、敬畏生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