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谈淮剧唱腔的特点及其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6913
翟永军

  摘要:淮剧是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剧种,要充分地表现出淮剧特色,对演员的唱腔,表演动作,神态等要有较高的要求。当然,淮剧表演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比如主胡的伴奏,司鼓的演奏,整个戏曲乐队是否协调一致,这些因素都很重要。

  关键词:淮剧;唱腔;语言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159-01

  淮剧语言是以建湖地方方言为依据,经过戏曲化处理形成的一种舞台语言。建湖县地处淮剧发祥地的中段,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发音纯正、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等优点,相传有“中州韵”之称,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

  一、淮剧唱腔的特点

  淮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淮调]、[拉调]、[自由调]为三大主调。[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出来的一些曲调,如一字腔、叶字调、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以及从民间小调演化的[蓝桥调]、[八段锦]、[打菜苔]、[柳叶子调]、[拜年调]等,都有各自表现性能的辅助曲调。各种曲调共一百多个,其主调的调式调性相近,基本为徵调式、商调式、羽调式三种类型,并均有完整的起、落板与丢、接板的结构形式,它们又和淮剧特有的伴唱锣鼓相连。

  对于淮剧的唱腔,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特色。唱腔的结构是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体系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板腔音乐体系。淮剧的唱腔曲牌有数十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淮调、拉调和自由调。(1)淮调,又叫淮北调、淮蹦子或老淮调,特点是高亢、粗犷、刚劲、朴实、诉说性强,其发源于苏北西部,是在当地的秧歌、号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拉调,又叫老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比淮剧早期的许多叙述性唱腔增加了抒情成分,与淮调相比更加旋律化。拉调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了淮剧曲调板腔化的发展,为后来自由调的创作奠定了基础。(3)而自由调,从其名就可看出此调的最大特点是“自由”。它的产生是淮剧在发展过程中顺应时代变化不断打破各种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努力寻求自我突破的表现。其特点是:(1)板式节奏随人物情绪的变化而转换;(2)唱词格式灵活;(3)曲调流畅爽朗,音区活动范围较大。现如今,“自由调”体系曲牌已在淮剧唱腔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自由调的产生不仅使淮剧的唱腔进一步向着板腔化、戏剧化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淮剧剧目和表演艺术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

  二、淮剧声调的发展

  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更新,淮剧的流派唱腔也呈现出了繁荣景象。因为语言等因素,早在淮调和呵大海形成阶段,主体曲调就有东、西路派系之分。东路唱腔音调纯和,富于旋律。西路唱腔短促强硬,近似口语化。建国后,流行在江南的淮剧以自由调为主体贯串发展,清新明快。而苏北的淮剧,仍然保持以淮调、拉调为主要发展线路的特色,乡土气息甚浓。不少有成就的淮剧演员,从这些不同声腔体系中创新出新腔,如筱派(筱文艳)、马派(马麟童)的自由调,何派(何叫天)的拉调(叠旬、连环句)、李派(李少林)的拉调(闪板)等。

  淮剧的伴奏乐器、管弦乐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在香火戏锣鼓基础上吸收麒麟锣、盐阜花鼓锣等民间锣鼓演变而成,现有[起板锣鼓]、[十字锣]、[蓝桥锣]、[磨坊锣]、[散板锣]、[掼板锣]、[慌锣]和配合身段表演的[清江谱]等。

  淮剧表演上素称能时、能古、能文、能武,由于曾与徽剧、京剧同台演出,所以它较多地吸收了两个剧种的表演程式,同时又保持了民间小戏和说唱艺术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见长等。武打受徽剧影响较深。徐长山演《滚灯》,头顶一叠碗(最上面一只碗盛油点灯)钻桌上凳作劈叉、倒立、乌龙搅等动作;其它如耍盘子、耍火流星、耍手帕、踩木球等杂技,也大多从徽戏吸收而来。淮剧表演艺术中,演员唱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性格表现,舞台表现的环境及其所渲染的气氛,离开了戏曲乐队是不可想象的。另外,成功的表演还离不开其他角色的配合,一个演员表现得再好,没有其他角色的陪衬或者配合,所达到的表演效果是极其有限的。这是因为,演员的表演不是孤立的,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各个方面的合力使然。淮剧作为一门表演艺术,需要各个角色的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塑造出成功的艺术形象,才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总之,淮剧是盛放于苏北江淮平原上的一株绚丽灿烂的艺术之花,是盐阜、两淮地区人民所喜爱看的家乡戏。淮剧唱腔具有豪放、健壮、粗犷、朴实的音乐风格,是盐阜、两淮地区人民所喜爱听、喜爱唱的乡音土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