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蒙古族作曲家莫尔吉胡先生的钢琴曲《篝火>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面对严酷自然环境时表现出的勇敢、乐观精神,演奏时需要对作品创作背景和风格作深入了解,需要一定的演奏技巧。听众在欣赏作品时,对背景知识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可以提高个人音乐欣赏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关键词:莫尔吉胡;大兴安岭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078-02
一、前言
莫尔吉胡是当代蒙古族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力格苏木人,察哈尔部杭锦(Hanggin)氏。
二、《篝火》所体现的美学观点
蒙古民族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审美观及其形成是有历史的原因。“长期的游牧劳动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及其对象化活动,既是审美感觉生成的原因,亦是创造美的艺术实践产生的根本基础。因此,蒙古族的审美感觉和艺术美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自由完美的统一性。这是蒙古族审美风格和审美思想的独特本质特征。…(笔者略)诚然,蒙古族游牧劳动和生活的自然环境对其自由辽阔的审美感觉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时空条件,但是,从主体方面来说,蒙古族传统的,从宏观上感觉自然的思维方式,则是蒙古族人民在宏大自由的时空领域展示感觉与心灵,进行想象与思维的传统的主体本质特征。
《篝火》中所体现的游牧和狩猎劳动本身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然是以完整的时空形式进入人的感覺和想象以及思维的。“在自然界进入人的生活与感觉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把人和自然本来面貌隔离开的‘人化的自然界即村镇和城市,而是直接现实的本身即是其感觉对象,除他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因此,人的感觉和想象以及思维只能在自然时空领域进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宏观审美背景,与认为人是天的产物,人的所作所为都要顺应天意而充满封建王权思想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本质的区别。
三、《篝火》所体现的演奏风格与技巧分析
由于声部的原因,演奏难度较大。这首作品既有写景也有写情,可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是大兴安岭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生活在大兴安岭的人们以狩猎为生,世世代代生活在自然条件远较我国其它地区恶劣的多的地区,以现代习惯于城市生活的人们的观点来看,该地区地处高寒地带,夏季较短,冬季偏长而严寒,又有野兽频繁出没于生活环境周围,人民生活节奏相对单调。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就是这里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长年生活在原始深林这一生活背景使得相关作品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莫尔吉胡先生创作的这首作品所表现的背景风格是大自然冷酷的一面,但是从恶劣自然环境中尤其衬托出北方少数民族勇敢、奋进、乐观的精神世界。
例如其描写深山密林深处生活的引子一段,三连音模仿古笛或胡笳的深邃、空灵而又略带凄凉的音响效果,顷刻间将聆听者引入深山密林的意境,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类似于琶音的装饰音和弦,仿佛是模仿夜晚老猎人生起的篝火,淡蓝色的火苗在冉冉颤动、升腾,衬托出作品的稍许神秘色彩和历史厚重感。由此可以引起听众来自本能的某种好奇心,想要对游牧狩猎民族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探寻究竟,为下一部分的进一步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和叙事才能。
中间段落演奏速度明显加快,14-17小节两小节一个动机,由表现生活艰难的三连音音型变为积极的十六分音符上行,用了模进的手法表现大兴安岭人民不畏艰难乐观精神。18小节开始音乐动机缩短为1小节,乐思更加紧凑,旋律发展上行,随着音域提高,音乐越来越明朗、高昂。从32小节开始音乐变为三声部,作者把旋律声部和低音声部加厚为八度音程,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神秘和幽深,为把音乐进一步推向高潮作准备。
而结尾音乐又回到了寂静的深山密林,从那里发出了攸扬深邃的古笛声,实现了作品有始有终,让听众自然感受到作品通过对从自然环境——人物内心世界——再回到自然环境的轮回描写,但是又看不到一点斧凿雕琢的痕迹,使听众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作品的阐述和节奏的把握,使整段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由于作者对于个人作品演奏水平期望较高,所以在演奏时需要有一定的特殊要求。
首先要求演奏者要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很好的体会,比如是否对作品的内涵和要表达的内容有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在演奏过程中,由于引子段速度较慢,柔板乐章,演奏时要配合踏板,音色要深沉、细腻。装饰音由于音程跨度较大,弹后面的音的同时,可以放开前面的音,要弹出一种神秘的意境,体现大自然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和不可捉摸。节奏较自由,旋律流畅如歌,充分体现人类对于恶劣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无所畏惧,对于未来生活的畅想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中间段开始乐句每个音上都有保持音记号,弹奏时每个音都要十分讲究,即所谓精雕细琢出精品。手指撑关节充分打开,在mf力度范围内触键要有力度,弹出悲怆的效果,体现人类在残酷的自然环境当中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在同外界危险环境进行斗争的同时实现自己人格、人性的升华过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