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 本溪117000)
目前, 传统民俗的传承母体呈消失之势。但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渐形成了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并将其作为传承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桓仁传统木版年画就是这样一个载体。近年来,在传承人陈东明带领下,乘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东风,已发展专业创作队伍近60 人,兼职版画创作者300 多人,有百余幅作品先后在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成为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
诸多桓仁版画作者中,部分形成了自己的民俗题材与风格,崔哲海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个。他的版画题材统一连贯,上百幅作品均反映朝鲜族的民俗文化。他一直用刻刀讲述着朝鲜族民俗文化,并决心把快要流逝没的民俗文化通过这一方式保存下来。1973 年,崔哲海出生在桓仁雅河乡雅河村。在接触版画之前,他钻研油画多年,代表作《箩筐》很受好评。
他刻的第一张版画《下大酱》,是讲述朝鲜族妇女下大酱的情景。朝鲜族的缸与汉族的缸不一样,朝鲜族的缸胖,缸上的花纹也不一样。这幅画借鉴了朝鲜族纹饰的图案,比较笨拙的图形,有些来源于服饰。
随后刻的版画《辣白菜》,是讲述朝鲜族一家人劳动的情景:妈妈爸爸在做辣白菜,还有个女儿,背着弟弟。地上铺着凉席。传统上,朝鲜族每家都常用茎草(稻草),茎草平时挂起来,用的时候铺在地上。农村家里来客人,就把茎草铺在院子里,坐在上面,厚度有三厘米,喝酒吃菜。做打糕和做辣白菜也用,因为需要坐在那里和跪在那里。画面组成用了辣椒大蒜,都是做辣白菜的配料,南瓜是表现秋季。桌下的小猫表现温馨。辣白菜做完用泥缸存着放在地窖里。这种泥土做成的缸透气。这种泥缸现在几乎没有卖的了,缸碎了,也没有补缸的手艺人了。
版画《打糕》里面,主要讲述桌子上的手磨。与汉族的大磨盘不同,手磨是朝鲜族非常传统的小型饮食工具,用于把豆子碾碎做饼吃。有绿豆饼、大米饼。画中对狗爪子和鸡爪子的夸张变形,都增加了表现张力。木头盆是木头柱状的,实际上这是朝鲜族常用的。小时候我也参加过这项劳动,家里有大规模的请客、过大寿、结婚、逢年过节的都做点打糕。是黏米,打下去容易,提上来不容易,所以非常费力气,要表现出人物力量的造形。
版画《过大寿》入选了全国农民画展,这幅画讲述了朝鲜族节日的盛况。老年人,大爷、叔叔等长辈坐在左面,女性长辈坐在右面,男左女右。蒸熟的小鸡嘴里插小辣椒,红红火火的意思。后面的花布是朝鲜族中国式赶礼的方式:过寿赶礼,到供销社扯一块布,送来之后挂在过寿酒宴后面的杆子上。过寿跳长鼓舞是朝鲜族非常传统的。大盆里放一半水,放一只瓢,用竹筷子打瓢,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来伴奏。吹唢呐的围成一圈,体现朝鲜族团结喜庆。中国的朝鲜族过寿方式,又不是韩国的方式。这是与汉族融合的符号。服饰的花式是朝鲜族的,但其中波浪的花式有来自汉族。不过,吹喇叭的方式又不一样。
版画《压饸饹面》描绘了妇女劳动的欢快场景。着重画了木制压饸饹面的手工工具,工具放在锅沿上面,锅下面烧着火,面煮熟了,另一妇女捞出来放在凉水里降温,放在盖帘上,分成一碗一碗的量。前面一个妇女拿着瓢,随时用凉水调节温度。妇女们流水作业。后面一个小姑娘在舀水。地上的苞米说明是苞米面的饸饹面。体现智慧、勤劳和团结,谁家过寿大伙都来帮忙。情趣的东西是旁边妇女坐在工具上,好像在说笑,旁边一个小姑娘脸颊绯红。画面经常出现打糕的工具和辣椒。炊烟用祥云来体现。五官借鉴剪纸。
版画《象帽舞》描绘朝鲜族传统舞蹈中的象帽舞。我在初中的时候跳象帽舞跳到本溪去。1988 年左右,溥仪的弟弟溥杰到桓仁县参加成立满族自治县庆典,朝鲜中学代表团在老电影院前面的场地跳。当时,崔哲海等五六个男孩跳象帽舞,这使他一生难忘。这次用版画再现,他把男孩的服饰做成黑颜色,增加画面分量感。有些动作是传统朝鲜舞。
除此之外,他还刻画了《秋收冬藏》《庆丰收》《葵花妹》《小河边》《喜乐舞》《村口》《盼》等等反映朝鲜族生活题材的作品……对传统的厨房、服饰、场院、用具等等的朝鲜族生活进行了“复原”和“再现”。
人类的生命传承讲究祖祖辈辈,民俗的传承何尝不是如此。
的确,崔哲海连年创作丰收,他不停地用刻刀讲述朝鲜族民俗文化,上百幅木版年画如果将来汇集成册,再配上文字,就是一部很好的跨界(美术、民俗)类教科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