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剧团,江苏 淮安223001)
淮剧,是江淮文化中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到18 世纪清乾隆、嘉庆年间,迄今已延续了200 多年。江淮大地上的山歌、号子、傩戏文化,是淮剧之源,而“香火戏”则是淮剧文化之根。淮剧历史上一些声名显赫的名伶,皆是从这乡傩演出中起步,进而从庙台、草台转向舞台,成为中国淮剧最早的一批演员。
马秀英(1932-2011 年),江苏泰兴县口岸人,出身于淮剧名门,为“马派自由调”创始者马麟童之女。自幼随父习曲学戏,并得马艳琴亲授,工刀马旦和青衣花旦。马秀英扮相俏丽,嗓音清亮。与前辈名家筱文艳、何叫天、徐桂芳等同台献艺,共撑上海淮剧发展一片天,有“上海红伶”之盛名。其演戏、唱曲皆外重形象、内重气质,其声腔之美、度曲之精,为同行之翘楚。而她口中之“淮调”,情意婉转、铿锵上口,常令人听了赞不绝口。数十年间,她多以塑造娇艳甜美、端庄哀婉的古代女性形象见长,如由她扮演的《白蛇传》中的小青、《探寒窑》中的王宝钏、《三女抢板》中的王玉环、《杨排风》中的杨排风、《八姐打店》中的杨八姐、《牙痕记》中的顾凤英、《琵琶寿》中的秦香莲、《郑巧姣》中的郑巧姣、《爱情的审判》中的凌锁妹、《吴汉三杀》中的王玉莲、《骂灯记》中的王月英、《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等不同人物形象,都是她演艺生涯中精彩片段的缩影。人们钟爱马秀英,常被她那着力于人物心灵刻画的演唱所陶醉,曾笑称她是“唱不死的马秀英”。改革开放年代,马秀英更加注重传统,并在创新中寻找自我,进而登上淮剧艺术高峰。在她参演的《金龙与蜉蝣》一剧中(扮演玉风一角),她以大幅度的形体动作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构成了多重艺术亮点。
黄素萍,江苏泰州人,主工小旦、花旦、青衣。从艺50 载,无师自通,且熟知音律,非但在表演上有极高的审美悟性,而且逢戏还自己制曲、度曲,是淮剧界少有的全才,为当下淮剧旦行中强中之强。轻巧的语言、秀丽的音色、细腻的情感,是她一贯的艺术风格。而她那富有穿透力的嗓音、华美的声线、扎实的唱功及浓郁的曲韵,更能彰显其个人技艺与风采。半个多世纪以来,她塑造过古今无数妇女形象,先后扮演过《莲花庵》中的谷素珍、《赵五娘》中的赵五娘、《天要下雨娘要嫁》中的林氏、《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新婚礼葬》中的竹妹、《小燕南归》中的小燕、《荆钗记》中的钱玉莲、《玉蜻蜓》中的智贞、《板桥记事》中的饶小妹等,以一种不失淮剧本体艺术的风格和独具韵味的“黄氏唱腔”,唱红大江南北。她开创了淮剧新的一代唱风,获第八届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裔小萍,江苏盐城人,工花旦、青衣。一生痴迷淮戏,其个性化的演唱风格,不求浓艳,偏于淡雅自然、朴素清新,有着一派沉稳淑雅的风姿,在当代淮剧演员中一枝独秀。裔小萍40 年的舞台艺术精华,便是追求声腔艺术的创新,讲究润腔,重在韵味,强化表情意味和声音的美质,这是她最为本质的个性特征。自她踏入淮剧艺术门槛后,即在滨海县淮剧团、江苏省淮剧团、裔小萍演出团挑梁领衔。先后主演过的名作有《秦香莲》、《玉杯缘》、《吴汉三杀》、《柳燕娘》、《陈三两》、《二度梅》、《武则天》、《慈母泪》《牙痕记》等。她那每出戏里所呈现的精醇纯正的“裔腔”,以其独特的气质,征服了无数淮剧观众,每至一处,常常是掌声雷动。裔小萍2009 年6 月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传承人。
徐桂芳(1913-1988 年) ,男旦演员,江苏盐城县人,少年习演小旦,青年主工青衣、花旦,中俥改扮老旦,从事淮剧60 载,有“淮剧老旦泰斗”、淮剧的李多奎”之称。徐桂芳一生以充满激情和具有艺术功力的唱腔而闻名于世。其演唱风格不求华丽,崇尚自然,非但有内在情感的张力,而且音色极有厚度,饱含淮剧声腔的古朴气质。他的演唱有着优美的旋律与令人惊叹的技巧,高唱时强劲奔放,如行云流水,低咏时曲折婉转、哀怨缠绵,人们将这种亮丽而凄美的唱腔,称为“徐派”。“徐派”唱腔的魅力,还来自徐桂芳个性化的情味特征。他所唱之“拉调”、“悲调”,总夹杂着较多的“淮调”旋律元素,凸显出民间的气息与活力,丰富了淮剧老旦声腔的表现力。而他所承袭的“马派自由调”,既有“马派”声腔的“刚”,又有“徐派”的“圆”,既有海派淮剧的精致淡雅,更有淮地声腔的粗犷豪放。不难看出,徐桂芳的真嗓演唱,其声音形象多为“宽”、“厚”与“脆”、“嘣”,他那苍凉缠绵的浓重膛音和刚音多于柔声的唱法,恰恰反映出他男演女旦所具有的另一类型声音的特质。
数十年间,无论是他主演过的《探寒窑》《铡包勉》《机房教子》,还是塑造过的佘太君、岳母、王宝钏之母、大禹之母等老旦形象,皆以不俗的表演,一展“徐派”的风姿。他那独特的嗽音、颤音、上下滑音及有大跨度、强烈对比度的技艺,引来徐派“粉丝”及追随者无数,无愧为淮剧男旦的拓荒人、一代淮剧大家。
总之,这类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香火戏”,连同它那吟诵式的演唱、仪式表演的特征,至今还隐约地存留在淮剧舞台之上,实属淮剧历史上存在于两淮本土最为久远的传统戏剧样式,正反映了淮剧的萌芽状态。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