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浙江 温州325000)
《图像学研究》在阐述图像学三层次的基础之上,通过人类发展史中绘画典例,在方法论基础之上阐述图像背后的内在意义。导论阐述方法论,后五章则建立在方法论基础之上,却并未被限制在方法论的条条框框之中,反而显得游刃有余,从图画到内在意义,旨在将艺术作品的精神内容传递给读者。
一、何谓图像学理论
本书开篇,潘诺夫斯基为了读者便于理解,首先把分析模式转向了日常生活,提出一场景:“假如有位熟人在大街上向我脱帽致意”,从形式角度分析,“脱帽致意”首先映入眼帘的只是单纯的细节变化,随着动态结构线条继而构成了人们视觉中心的图像,这些图像拥有最基本且纯粹的形式构成,这是自然景物直击视觉的客观反映。当本能的将这一形态当作对象(绅士),将这些细节变化当作事件(脱帽)来感知时,已经超越了纯粹形式的知觉限制,进入了主题或意义的最初领域。称之为事实意义。通过这位熟人的脱帽方式,可以觉察出他的心情是好是坏,对我的态度是冷漠、友好还是抱有敌意。因此,这些心理感觉的细微差别还将使这位熟人的手势具有另一种意义,即表现意义。从而得出:事实意义加表现意义就构成了第一性或自然意义。进一步分析,脱帽致意是西方特有的行为方式,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遗风,当时那些披坚戴甲的骑士习惯摘下头盔向对方表现他们的友好诚意,同时意为他们相信对方的和平诚意。倘若要研究这一举动,须得清楚了解某种文明的独特风俗与文化传统,所以当我把脱帽理解为合乎礼仪的致意时,便构成了第二性或程式意义。究其根本这位熟人在此行为的背后,拥有构成他行使此举动的一系列因素,例如所处的时代、阶级、民族、知识传统等等,这些挖掘出来的意义可称为内在意义和内容。潘诺夫斯基认为,对作品的解释落实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次,解释的对象是自然的题材,事物处于图像阶段,即作品呈现的视觉形象、事件和这些形象所表达的气氛、场面,这一解释称为前图像志描述。然而前图像志描述在潘氏定义下,更像是认识图像事物的基石,对于图像何谓正确解释,解释者必须有实际经验,即要了解对象和事件,这种经验至少在某个特定时期、文化背景或是某个文化圈子里的人所共有的。进而,他的观察必须受控于艺术史、风格史的正确理解,把握不同历史背景条件下不同事物的形式分析,并具有相对客观的理解能力。
第二个层次则是图像志阶段,即为图像志分析。然而美术作品中的形象都不是随便或者偶然画上去的,其对象是约定俗成的题材,是与特定文化中对相关主题的形象表现习俗密切相关的。这些题材不外乎组成了图像、故事和寓意的世界,文献成了解释者必备的知识形态,这种知识使他熟悉特定的主题和概念。
在进行第二层分析之后,第三层次图像学阶段更注重艺术品“意义的重构”,称为图像学解释阶段。作者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去观察社会生活、进而提炼艺术形象,在作品中表现个性化的艺术创作效果。它的对象是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或内容。一般意义的文化象征史是修正解释的依据,其解释基础即综合直觉。
二、图像学解析《作为破坏者的时间》
画面上的时间老人手拄镰刀,正在用他锋利的牙齿将古典雕塑残存的躯干咬成碎片。地面上散落着古代雕刻的片断,其中的一截横置的古典圆柱之上有一条衔尾蛇。图中运用老者的形象来表达时间的属性,因为时间与死亡有同一性,死神也常常与时间老人相伴,镰刀寓意着重返原处的时间。这里具有破坏性的“时间之牙”来自克洛诺斯-萨图恩的牙齿。在古代神话中,时间之牙寓意萨图恩的牙齿,由于典籍中《萨图恩食子》所以时间之牙寓意时间可将创造的一切吞噬干净。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特征,是通过融合“时间”拟人像及令人恐怖的萨图恩形象,因而形成“作为破坏者的时间”,且为“时间老人”这一类型赋予了多种新意。《图像学研究》讲述了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和象征意义,这无不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萌芽与光荣,然而艺术的需求不仅仅是形式的技巧,更是人文精神的内在意义串联其中。真正的艺术精神与内在意义是一般性原则的方法论所不能掩盖的,它也超脱一般性知识范畴,显示出宗教般的虔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