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博物馆,安徽 滁州239000)
鉴定, 对于古代文物,尤其是传世的古代文物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传世品和考古发掘品不同,一般都缺乏可靠的科学记录,如果不进行认真的科学鉴别,很可能鱼目混珠,我国文物鉴定方法,通常有凭借长期经验的传统直观方法,考证方法,调查方法,和运用现代技术设备的科学检验等方法。
一、文物产生的背景
文物反映着当时政治、经济或社会生活的某些有代表性的特点,即时代特征。鉴定文物,首先就要掌握当时的时代特征,这是鉴定文物的一条重要依据。掌握文物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不少人认为是神秘的,主观的,往往持怀疑态度。其实并不难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所熟悉的人,即使没有会面,只尊听到他的说话声音,甚至走路的脚步声,就可分辨出是那个人。因为人们已熟悉并掌握了他语音和动作的特点和规律,所以,能够闻声辨人。对文物也是如此,这种特征,也是可以辨认的。
二、鉴定书画
首先要了解书画的发展史,认识其时代风格及每个作者的个人风格。不同时代的绘画,有不同风格特点,这是主流。同一时代中也会有不同于主流的风格出现,这就要求按时代分类进行对照比较,只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苦功夫认真学习,认真观察和细心的比较、体察和研究,是可以掌握其客观规律,认识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其次,每个作家有每个作家的不同风格和特点。每个人的思想、性格不同,习惯、经历不同,审美观点也不尽相同,绘画技巧也有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个人风格。但这也是可以辨认的。正如辨别文学作品一样,所谓“文如其人,人如其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时代风格,个人风格,是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此外,还要从印章、纸绢、题跋、装潢、著录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作为必要的辅助手段。古人的著录有不少可以作为鉴定考证的可靠依据。但是,书也不可全信,完全依赖,因为,古人著录中也有实和错误的地方,鉴定实践是最可贵的。三、铜器鉴定
要鉴定铜器,先要了解铜器的发展历史,各个时代铜器的品种,形制演变的时代特点。如铜戟,是戈矛合体,而商代无戟;西周中期出现十字形戟,春秋出现矛、戈分体戟,战国出现战车上用的多戈戟。鬲是烹煮器,器身分档,三足中空,兴于商,衰于周,绝于汉。研究器形还要了解铜器的纹饰和铭文。如商前期青铜装饰纹样多以动物形体为素材的图案,以兽鼻为中线,左右对称成兽体形。有的简化成兽面或一对兽目。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出现的纹饰,有弦纹、乳钉纹、云雷纹、涡纹、雷纹、瓦纹、蚕纹、夔纹、龙纹、鸟纹、象纹、鱼纹、蝉纹、龟纹等。商代中期出现浮雕装饰。商代晚期出现了如蜷体菱纹和一些鸟纹。西周前期青铜器装饰沿袭商代,中期开始风格明显变化,纹饰简化松散,夔龙、象鼻兽等形象结构变为前后对称、首尾繁缛。战国铜器纹饰趋向绘画风格,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宴饮、歌舞、攻战、采桑、狩猎为题材。汉代铜器纹饰又趋简化、刻铭多为隶书或篆书,造型趋于写实,对铜器的特殊工艺如包金、鎏金、错金银工艺兴于春秋中期,在错金银技术基础上还出现了错玉石、填漆等工艺。四、青铜器鉴定
除铸造、攒花以外,重要的手段是着色,就是通常说的“作假锈”。在宋代就有作假锈的记载:“伪者以漆调朱为之”,以水银调锡末在新铜器上涂抹,"然后以酽醋调细硇砂末,笔蘸匀上,候干如蜡茶色”。宋代仿古铜器的铜锈是用铜绿(碳酸铜)加漆涂在器壁,然后将孔雀石疙瘩嵌于漆上,以充古绿铜锈。明代制作伪铜器除了用颜料外,着色后掘一地坑,以炭火烧制。近代有用化学方法作伪的很能乱真。纹饰、铭文作伪,或依实物、或仿文献,多用刀刻,字口多露斧凿痕迹,也有人将旧铜器残片嵌于新器之中,然后按残片旧纹在伪器上凿刻新纹,造成真伪相间。还有的是利用旧铜器残片拼凑而成新器。
铜器的辨伪要从形制、纹饰、铭文、锈色、声音、合金成分等工艺流程特点等方面考察,并可用科学手段检验。
辨伪只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真伪不分,就无法进行第二步。辨伪和断代有紧密联系。辨伪是解决其真假问题,断代则是进一步考订其是什么时代的产物。同是商代的文物,也有早晚之分,尤其时代相距较近的文物断代更加困难,更要精细。如晚唐、五代的东西,或五代、宋初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区别清楚。另外,中原和边疆地区的文物也有很大区别,同一时代的东西可能其区别就很大,断代时还必须考虑到器物产地的地区性特点。
总之,在我国传统的文物鉴定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积极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引进到藏品鉴定中去的同时,对我国传统的鉴定方法仍需继承、整理,使之科学化和继续发展,并应使传统鉴定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手段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相得彰。藏品评价,评定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是揭示藏品内涵价值的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