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广西 北海536000)
一、陶器的起源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维特文化小雕像。陶器质地粗糙,一般呈黄褐色,其上绘有具有特地时期特定地方的独特花纹,现代陶器一般覆有粗釉。二、中国陶器的简要介绍
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大约在距今15000 年左右,首先在中国南方可能已经开始制陶的试验,到距今9000 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发明和探索。在中国,彩陶出现在公元前4000 年左右。“半坡彩陶”为仰韶文化的一部分,在1953 年首先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被发现,主要包含水壶及碗等。一开始它们上面纯粹为红色,但陶器上渐渐有独特的符号,称为半坡陶符,纹饰有动物纹、几何纹、编织纹等。此后在临近各省也发现了类似的陶器。在公元前2500 年至2000 年的龙山文化中出现了黑陶,这是中国制陶工艺的一次高峰。 在商朝,有理论认为是当时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带来陶轮的技术,令陶器量产化。在周朝,以陶轮制作的陶器会以更高温烧制,令其硬度增加,同时亦会使用绿色的釉料。秦朝的陶俑兵马俑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陶器,而在此时陶器的描绘主题由动物转变为人。在汉朝,陶器的描绘主题由为佛教的传播而出现了佛的形象。到了唐朝,中国出现了白色的陶瓷,而同时亦出现了其他陶像,唐三彩成为当时艺术精华的代表。到了宋朝,因为瓷器技术开始成熟令中国的陶器的辉煌被瓷器完全盖过。此后中国的陶瓷器重点便落在瓷器上。然而明清的紫砂壶等陶器乃至近代的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的陶器工艺仍然有非常高的水准。三、陶艺的教育现实意义
陶艺是一门很容易使孩子感兴趣并浸入其中的课程,不光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也可以借此普及陶器知识提高孩子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对美对文化的解读。陶艺是表现自我的一种认知、情感、理解乃至想象力所能到达的一定范畴,利用陶瓷材料来表现对生活的思考,对人性的探究等。所以陶艺在精神层面的诉求才是创作的主旨,由此衍生出装饰性或功能性特征都不是创作的重点,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诉求不同,理解不同,因此陶艺创作上也就会展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可贵的,能够极好地突出人类的个性面貌,启发人对生活和创作的思考,增强人们彼此之间的关注与理解。从这一层面上看,陶艺作为一种非常积极正面的创作形式,正在以它特有的造型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在关注它的同时,也附带的关注了自我乃至周遭的事物。通过整个过程的陶器制作,亲手触摸泥土,塑造成型,再经过烧制等一系列的繁琐步骤,孩子们也能体会到先民的筚路蓝缕创业维艰。所以陶艺不仅仅是一个手工课,通过这门课程我们可以进行上述的一系列的发散教育来促进提高孩子的各方面素养,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四、陶艺的现代发展
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材料的认识与表现不同。传统陶艺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和人的主观认识,对器物追求工艺上的精湛,要完整、没有瑕疵,要求材料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的意志,体现了人对材料的绝对掌控与征服。现代陶艺对材料不是征服,而是采取顺应、将就的态度,充分利用材料的特点创作出相应的作品,因材而作,发挥材料最大的优势。比如在创作过程中保留下一些人为的痕迹,或在材料还柔软的状态下很偶然、随意地留下印迹,刻意地留下一些瑕疵、裂痕,供人在创作完成之后,仔细体会、验证在创作中这些痕迹产生的过程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是在材料认识与表现中加重了人性的意味,而这种意味更是对物化创造中人与物关系的一种新的升华。这一过程体现了人与泥土的互动关系,在塑造的过程中,泥土上留下的痕迹,最终会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作品是不同的人对泥土的认知程度的再现。当我们审视这些作品时,泥土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它使创作者之间、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相互理解并有所感悟:泥土究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湿度状态下,才会被制作成这样;泥土印证了那个关键时刻,创作者心中流淌出来的最自然的表现欲望,这一刻被鲜活地展示出来,泥土同时被注入了一种魔力。从这一点上看,现代陶艺使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变,由从前分别独立的个体,变成现在两者相互交融的状态。由此,艺术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更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