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秘色瓷的原料与制作工艺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096
吴欢蓓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333000)

  唐代陆龟蒙诗《密色越器》中谈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意思是:深秋时节,风霜白露,无限荒凉,但只要越窑一开,千峰叠翠便尽在其中。描述了青瓷色彩的美奂美轮。而作为青瓷艺术的代表作——秘色瓷,更有着非凡的品质和魅力。唐代越窑青瓷如玉的釉质,青绿闪黄的釉色,曾经风靡一时,被誉为瓷器中的贵族。

  晚唐时期,越窑又烧出釉面莹润,如湖水一般清澈碧绿的秘色瓷。不仅在釉色方面晶莹润泽极为稀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还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因为极为难得,五代时期,官方规定秘色瓷仅作为宫中供奉,庶民不得使用。又由于秘色瓷的釉料配方和制作工艺极其保密,所以世人知之甚少。

  宋代以后,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越来越模糊,以至于后世学者们认为秘色瓷可能并不存在,而是文人书写时的一种修饰。

  直到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出土了13 件越窑青瓷碗碟,“秘色瓷”的种种面纱才被世人揭开。

  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看,这种瓷器质地细腻,原料精细,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看,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青瓷有所增加,以青绿为主。地宫还出土一件越窑青釉八棱净瓶,与衣物账碑记载的13件秘色瓷特征一致,因此也被认为是秘色瓷。

  由此可见,秘色是青釉色调的一种,这种色调唐代已有,五代非常流行,衰于南宋,元明时中断。宋时余姚上林湖烧秘色瓷器,釉色不再是那种青中微微闪黄的不成熟的还原色调,而是一泓清水般的湖绿色。因此也有人将秘色称为翡色。

  科技检测表明,秘色瓷和普通越窑青瓷的胎、釉及烧造所用匣钵的化学元素组成含量接近,这说明秘色瓷与普通越窑青瓷在胎釉原料上并无本质区别。

  与普通越窑青瓷相比,秘色瓷面更透彻,釉中杂质更少,瓷土采用专门粉碎、淘洗、腐化、捏练工艺流程,从而达到较高的“玻璃化程度”表明原料的选择和处理更加严格。

  那么为什么秘色瓷的釉色比一般的青瓷更加青绿呢?

  首先,秘色瓷在釉料方面经过反复提纯,除去釉料中的杂质,并改良施釉方法,通体施釉,施釉后采取支钉架器的方法,使釉料更为精细。

  另外,最主要归功于烧窑时还原气氛较强和使用特殊的匣钵,故釉中有较多的三氧化二铁还原成氧化铁。化学分析表明,秘色瓷的还原率明显高于其他越窑产品,故色调更为青绿。

  那么,作为青瓷中的精品——秘色瓷,究竟在制作工艺上还有哪些进步呢?

  原来秘色瓷不仅在坯体原料和施釉技术方面进行改进,在烧成工艺方面也有极为突出的成就。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控,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去甚远。想要烧出千峰翠色,烧窑的制度一定是秘不示人的。同时秘色瓷采用特制的匣钵,采用胎泥制造匣钵代替一般耐火的匣钵。

  在装烧技术方面,器底用托珠垫烧,托珠直径约1 到1.2 毫米左右,非常细小,加大了施釉的面积。托珠放在圈足两侧,烧成后,碗,盘底部仅留下小而不明显的支烧痕。一器一匣保证了窑内的气氛,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为了防止冷却阶段因冷空气从窑外渗入匣钵造成二次氧化而使釉色变黄,匣钵口还用瓷釉密封。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的控制也是秘色瓷形成的重要条件,秘色瓷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 烧成需要较强的还原气氛,并且要防止降温冷却时二次氧化,窑内温度和气氛分布不可能十分均匀, 需要丰富经验的窑工主持烧窑并为秘色瓷选择合适的窑位.通过对炉温的控制,才会出现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

  因此,秘色瓷之所以能够成为瓷中精品不在于原料的稀有,而是对于原料的严格处理,精挑细选还有对烧成气氛的掌控。在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中,在现代科技的不断研究下,秘色瓷也不再扑朔迷离,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可以一层层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