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61)
谢赫大致经历齐梁两朝,生卒年代已不可考。《古画品录》写于梁代,他在书中品评了前代27位画家的作品。谢赫之所以在当时创作《古画品录》,一方面是和谢赫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三国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学艺术获得巨大成就的时代。在思想意识方面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代替了迷信的,有哲学、有戒律、有仪典、有组织的宗教信仰。期间美术发展变化多:
一是出现艺术的自觉,强调情感价值;
二是世人画家和观者的出现,观者的品评成为了画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是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上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予以充分的肯定;
四是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登上画坛;
五是宗教人物画的出现;
六是西域画法的传入,也是当时称为凹凸画的阴影法;
七是工艺美术和雕塑在民族传统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外来艺术形式,呈现出一种承上启下具有融合性特征的新气象;
八是在美术理论方面,顾恺之的《论画》第一次提出了对于绘画艺术的较完整的认识,也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画品录》提出了六法论,以“气韵生动”涵盖五法。“六法”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准则,是“六法”之本。“气韵生动”实际上是对顾恺之“传神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谢赫把顾恺之的“神”用具有基本相同含义的“气韵”取而代之,魏晋时期对绘画的品评是从对人物的
品性和容貌的品评借用过来的,六朝崇尚“瘦骨清像”,这一点在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可以印证。“骨法用笔”显然指的是描绘的形象之法,但这种对象必须符合六朝时期“瘦骨清像”的标准,所以成为“骨法用笔”。正因为这样,谢赫才会提出“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等基本功问题,渐次转向学画者起码的技术问题。
对于一个绘画者而言,要最终达到“气韵生动”的至高境界,就要从后往前循序渐进。按照“六法论”的理解,学画者首先要从临摹入手,学习前人的技法,即“传移模写”。学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开始注意构图等问题,即所谓的“经营位置”。然后是如何使用色彩去描画对象,即要“随类赋彩”。这种技法要磨练到一定的水平,就是要做到“应物象形”,画什么就像什么,然后再对技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凡此种种,所使用的技法要做到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来,要有“骨像”,并通过“骨像”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即“骨法用笔”。对于人物画顾恺之在谢赫之前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要求,有了神,品位也就出来了,因此“气韵生动”是最高的要求和标准了。
从人到物,从传人之“气”到传物之“气”,“气韵”的范畴得到扩展,它不仅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本质,而且也描绘了一切客观对象的内在本质。
谢赫以“气韵”为先的主张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中国绘画艺术,使中国画在世界绘画中形成了一种富有民族个性的美学特色。我国历代的画论,无论谈及山水、花鸟,还是梅兰竹菊等,无不贯穿这样一种精神,这也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是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谢赫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美学的影响极大,他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出的“六法”点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理论框架。而《古画品录》是一本我国现存最早的较系统的美术史论专著,它作为我国绘画美学早期最为重要的理论作品,奠定了中国绘画基本美学原则和独特表现法则。其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涵也将随着中国文化的日益发展,尤其是绘画和美学的不断发展而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更高的评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