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满族服饰中的特色手工技艺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489
张 瑶

  (沈阳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一、满族服饰概述

满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肃慎人、挹娄人,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西周、两汉时期。满族祖先长期寒冷的东北地区生活,受地理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捕鱼、打猎为主。为了抵抗严寒,服饰材料多用狩猎获得的鱼皮、兽皮加工制作,具有原生态特点,服饰风格粗犷而实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满族服饰逐渐融合汉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直至民国时期仍未改变。清代满族服饰相对其它朝代在时间上离现今最近,因此留下的史料相比也是最全最丰富。至今,满族服饰中传统皮革及鱼皮制作工艺、袍服制作工艺、刺绣工艺、已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满族服饰特色手工技艺

(一)皮革、鱼皮服饰的制作工艺

早期满族先民所用服饰材料大多来自狩猎所获得的动物兽皮、鱼皮,常见的以狍子、獾子、貂等小型动物以及家畜牛、羊、猪的皮子等,配饰也多来源兽骨、鱼骨,经过打磨后形成装饰品。在满族史诗《海祭神谕》中曾记载“众萨满赤壁光脚,腰围鱼皮神裙,系腰铃,佩挂各种鱼骨神偶灵物……”,虽然是满族的传说和想象,但提及的服饰材料必然来自实际生活,满族先祖与赫哲族同为渔猎民族,都擅长应用鱼皮制作工艺,以上百张不同的鱼皮拼接成服装,这在当今现存的赫哲族鱼皮衣中可以找到实证,并且这种古老的服饰手工技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得以保留和传承。

  又如满族传统的靰鞡鞋,是满族人民冬季常穿的鞋之一,制作靰鞡的材料来源有很多种,但最常用是用厚牛皮或猪皮经过鞣制好,缝制时在鞋面抽成一圈均匀的褶儿,后面保留一个向上凸起的舌头以覆盖脚面,鞋口周边再穿上细细的牛皮带子;鞋内絮靰鞡草,靰鞡草要事先用草榔头经过反复捶打,使之变得柔软,铺在鞋内既轻便,又暖和。靰鞡鞋制成后不分男女、不分左右脚,具有随穿随走的特点。满族采参人的靰鞡常把皮毛朝外,具有走路不发出声响,避免惊动山神而跑了山参的讲究。冬季为了更加保暖,穿的时候靰鞡鞋里可以套上羊毛毡子鞋套,尤其适合冬季狩猎、跑冰,甚至能抵抗东北地区零下40摄氏度左右的极度严寒。

(二)满族袍服的制作工艺

伴随着满族先祖的不断南迁,满族先民的生活方式逐渐由渔猎走向农耕,历史上经过马市等贸易方式,更是吸收了汉族先进的纺织及织造技艺,满族的袍服具有了独特的工艺特征。受原始的皮革拼接与制作工艺影响,满族人民将拼接工艺直接用在了丝、棉制成的袍服上,例如镶、嵌工艺。镶是将镶条镶在面料上有特殊的凸起效果,如满族的镶花绦,就是运用拱针或缲边针法将缝线隐藏,形成外表光滑的效果;嵌是将嵌条夹在布料中间,嵌条可以与面料是不同花色、不同材料,因此产生了更加富于变化及多层次的装饰效果。例如宫廷中的旗袍从清朝早期的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美观华贵的效果致使当时的镶沿之风久盛不衰。

(三)满族服饰中的刺绣工艺

善于利用皮革制衣的满族先民们使用原始的制作工具是很难在粗糙厚重的面料上进行装饰和刺绣的,最初只是将兽筋、鱼线钉缝在面料上。随着满汉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汉族精细的丝、棉等面料最先出现的宫廷,同时,服饰上的刺绣也沿袭了江南的刺绣风格,但很少出现立体的花色效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聪明的满族人大量使用盘金绣、打籽绣、绗绣、贴布绣等技艺,使服饰面料表面产生了具有立体效果的装饰手法,是满族人民将自己的审美文化在新面料上又一次创造过程。例如最具满族特色的盘金绣,最初是在皮革面料上的装饰方法,将动物的筋线固定在皮革上,形成立体花纹的装饰效果,随着材料的演变,变成了金丝线、银丝线在丝、棉面料上的具有立体效果的刺绣装饰方式。满族绣品中出现最多的就是盘金工艺。例如满族袍服中代表性的江水崖纹,就是利用盘金工艺成为满族刺绣的代表。并且,江水崖纹的盘金技艺已被世界各地的知名服装设计大师所青睐,显然是中国传统民族服饰的代表性符号。

三、结语

现今,满族服饰中的特色手工技艺的获得大多来源于博物馆、地方史料、民间艺人的交流和学习,这种古老的手工技艺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虽然日常生活的着装中看不到满族精美绝伦的镶滚刺绣,但令人感到欣喜的是,满族服饰中这种特色的手工技艺已被大家认可,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旗袍不但作为中国女性的代表性服饰,更被西方设计是所青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