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中国山水绘画看传统园林的空间设计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8318
常 征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一、寓景于情的空间意境

园林艺术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它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它在满足一定的功能要求以外,更大程度上是要满足人的审美情趣和赏景需求。因此,在园林空间的意境营造中,对于空间中情与景相互融合的注重是产生空间意境的前提,而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从创作的角度与中国山水绘画就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

  中国画始终是老庄、禅宗思想的延续发展,中国绘画不追求单纯的自然表象的模仿,偏重于写意以抒发情感。讲求画中景物融入画家本人的情思、意境,使所绘物象有真正的精神内涵,这就意味着画中须有“我”在,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山水绘画的写意抒情,不满足于“形似”,而是追求“神似”。石涛曾说,传神“真在气,不在姿”,这六个字,既解释“神似”,同时又包含着“气韵”的要义,而“不似之似似之”更是要追求“象外之韵”,而不拘于原物之形。因此,绘画作品如果过于写实,拘于“形似”也就无生动可言。加之中国画特有的毛笔和宣纸是最能表现其笔墨情趣的材料,就更加促进中国山水画在笔上论气、墨上论韵,以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其作品就会给观赏者造成一个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那么,在园林空间的表现中,其创作的重点也在于意境的表达。而这种自然意境的表达往往是以写意手法来实现的,这一点如果放在东西方园林的比较下就会显得更为明显,西方园林布局对称、规则、严谨,连花草树木也修剪得方正,表现出几何图形的秩序感和强烈的节奏韵律感;而对于中国传统园林来说,呈现的则全然是另一种状态,它最能打动人心的就不只是园林本身所带来的物质表象,更多的是那种意蕴和境界。

二、计白当黑的空间表现

如果说“气韵生动”能准确、集中地概括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本精神,那么,在画面上布置留白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法。中国画造型讲究概括,追求意趣,“留白”手法有着独特的画面空间处理形式,具有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的特点,画家在不影响揭示客观事物本质,不减少形象感染力的条件下,对留白的合理布置,用一种更加简捷、概括,更有回味的省略方式,增强艺术感染力,使画面更具含蓄美。清代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无画处皆成妙境。”①这就是说无画处却是妙境的所在之处,也就是画中的空白之处。它通过画面中的空白表现,使画面境界进一步扩大,塑造出“景外之景”,进而给主体以活动自由的余地,同时讲究空白之间的变化和呼应,从而能引发欣赏者的审美想象,并且最大限度的加大“画外空间”。徐复观先生认为,山水本来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是“空白”却突破山水实体的限制,使人的目光得到无限的延展,从而引发人的想象,在有限的山水形质中把握到无限的“道”。山水形质的“有”烘托了极目远处的“无”,反过来,极目远处的“无”也烘托了山水形质的“有”。②因此,留白是中国画形式美中很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中国绘画创造审美意趣的重要手段。那么,如果说中国传统园林与绘画的不解之缘是传统文化根植渗透于生活的直接表现,那么园林实际上就是一幅物化了的山水画。传统园林在空间造境的营造中往往通过先抑后扬以及空间的障景、借景等手法,来形成一定的空间意境。而在空间的处理上,园门、景墙、景窗这些园林建筑小品常常以不同形式的巧妙组合、变化,并结合对景、借景等手法的处理,形成一些空间有序、富有层次、虚实相衬的景观效果,这种表现同时也是整个园林的生命灵动之所在。

三、虚实相生的空间拓展

(一)寓虚与实的空间层次

“山水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之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③这是宗白华先生对中国画的意境特征最精确的概括。意境上的空间主要体现于山水画的虚实关系中,虚实关系是中国山水画处理空间、构思布局的准则。寓有形于无形,寓虚于实,虚实相生,让人在有形世界中体会出无形世界的浩瀚奇妙,这就是用有限的空间蕴涵出无限的意境。在园林设计中,地貌的起伏变化可以丰富园林空间的层次,使观赏者产生错视,扩大园林空间。而地形、地貌、水体的起伏开合以及建筑小品的布置,植物及花草的搭配都对空间境域的组织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主、次、虚、实的分布配置,把亭、台、楼、阁、花、树、池塘的掩映错落巧妙地融合到一起,虚实相生的园林空间布局,使自然与艺术高度地结合在一起。

(二)疏密相衬的空间对比

在园林艺术中,虚与实常表现为山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而在中国山水画的画面上,景物是实,空白是虚;黑是实,白为虚。黄宾虹说:“虚处不是空虚,还得有景。密处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借鉴中国画中空白处理的艺术手法,在传统园林设计中,“虚”与“实”的概念有时直接与空间感相联系,而在园林构成要素中,植物在园林空间中可以说是用来组织空间层次以及划分区域空间的主要元素,它们常以疏密布景的区分来拓展空间、分隔联系、含蓄景深,起到强化空间的对比作用。这时,树植的疏与密、藏与露也包含虚与实的因素,树植之间的疏密变化、虚实对比可以根据需要组成主景或配景。在这之间“虚”可以是借实的对比而存在的,“实”又是可以依托虚的衬托而突出,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疏密相衬的空间造境中,正应了《园冶》所说的“园墙隐约于萝间”,不但观赏上显得自然美观,而且高低掩映的植物还可扩大园林的空间感,使有限变无成限的景外有景的景深层次。

(三)步移景异的空间延展

在园林空间造境中,步移景异是园林空间延展的一个独特的时空表现方式。宋画家郭熙曾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四季看山是四种不同的风味,在绘画中也表现出不同的情趣,由此,山水绘画是通过景物所表现的不同特点而言其时态的。而中国传统园林则通过空间具有的可游性以及景观的季节可变性特点,来使空间具有动态以及时态的变化,使同一景象可以产生无穷多的景面。进而使景观空间具有了移步换景和四时更替的多变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维度时间。

  所谓第四维度的空间景观营造,是建立在空间形态配置的前提之下,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到景观随观赏者的观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时还需考虑营造不同时间不同景观来产生不同的美感。而这种变化也只有观赏者置身其中亲身感受,才能理解它的空间想象的内涵,这种想象则是在空间的体验中得到的。

四、结语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容纳多种艺术门类的文化载体,在其发展中与诸多门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透过中国山水绘画来看传统园林空间的意境营造,我们会发现在创作中它们虽然采用各自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但二者之间却存有诸多共同的审美属性,其审美本质同样都是艺术家按照客观的美的规律和审美观念进行创造的产物,理解这些,将会为今后的园林创作带来更深的体会与思考。

  注释:

  ①笪重光,中国画论类编.画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②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