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而以其独特的材质、浓郁的中华文化特征,卓越的实用功能而著称于世。而要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他陶瓷品类所无法相比的。宜兴紫砂自北宋兴起,至今已蜚声中外,其中原因,除紫砂特有的材质,传统的成型工艺外,还和它独特的装饰手法是分不开的。除了造型自体装饰外,还有满釉装饰、粉彩装饰,镶嵌金银、包银包锡、绞泥装饰、泥绘装饰和最为普遍使用的陶刻装饰等。
紫砂壶胎体线条装饰的种类很多,各种各样的线条都必须用牛角或铁、木、竹制成的专用线尺进行加工,使线条挺括而又清新,这些线条不仅加强了紫砂壶的装饰效果,且可增强成型时黏接处及边缘部分的应力,减少产品在烧成时的缺陷,提高了正品率。紫砂壶刻画装饰是由制壶艺人署名落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清嘉庆、道光年间,由书画金石家陈曼生设计的壶样,由制壶名工杨彭年等制作,再由陈曼生及他的幕友撰词、作画、镌于壶上,成为一种寓造型、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的紫砂壶独特风格,也称“曼生壶”,多有精品。清末,由于紫砂壶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紫砂壶刻画装饰逐渐形成一支专业队伍,正式列为紫砂工艺流程中一道工序,相沿至今。
泥绘装饰即在已完工尚有一定温度的泥坯上,用其它色泥或本色泥料堆画花鸟或山水纹样。用泥堆画有一定厚度,恰似薄浮雕效果。被用来堆画的色泥有白泥、朱砂泥、乌泥等。泥绘装饰手法流行于清初。美国里弗尔艺术馆藏得陈汉文制六角壶,是用泥浆堆花装饰的典型作品,六角皆饰以山水及乾隆御题诗,诗文是篆书,肩盖皆画梅。
绞泥装饰是历史上陶瓷艺术运用的一种装饰手法,运用泥料本身特色来调配,制作时有层叠法、揉合法、镶接法、按压法、层叠盘筑法等。但是绞泥有绞胎与贴饰两种,要有所分别。绞泥关键是要有好的创意,烧成后色彩的纹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紫砂壶的装饰工艺,伴随着砂壶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早在北宋,随着紫砂壶艺的成熟,装饰技艺上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其壶嘴已用鸡头装饰,且手法简练、神态各异;到了元代,陶刻文字装饰也已兴起;到明代,由于著名书画家、文学艺术家广泛参与紫砂壶的装饰,进一步提高了紫砂壶的档次,促进了紫砂壶由日用工艺品向艺术品兼高档日用品的过渡。
在紫砂壶上,一般充分利用紫砂泥料所固有的肌理质感,不轻易附加装饰,以朴素雅致为主,这是紫砂器装饰效果的主要特点。相当一部分产品仅在形体的口、肩、腹、足等部位用各种线型来加强造型的装饰性。有些产品即使施以局部的雕饰,也是本着花素相宜的原则,按照不同器型,以简洁的传统字画或纹样,刻画出虚实相关的图案,这种很有分寸的装饰手法,把实用与美观巧妙地结合起来,具有含蓄而提神醒目的艺术表现力。
根据造型的特点,紫砂主要分为“光货”和“花货”两大品种,花货主要以各种动物、器皿、自然界的花草、树形为基本形体,而光货壶以原料精细、工艺精制、构思精巧见长,光润平滑,玉色晶光、气韵典雅。紫砂壶的创意,是紫砂壶的灵魂,是为了体现一把壶主题的构思,砂壶的装饰,就是壶的创意的组成部分,是突出壶的主题或点明壶的主题的手段。
宜兴紫砂陶之所以长盛不衰,很大程度上的一个原因在于它丰厚的文化底蕴。紫砂素受历代文人墨客之青睐,文人对它的评价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茗壶图录》)且遑论出自高手名家的精妙之作,就单仅一件普通的紫砂器皿,也会因了知名学者、绅士为其题铭、镌刻而身价百倍。因而,看似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其中却凝结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紫砂陶文化的亮点。不讲章法,胡乱涂鸦,哗众取宠,其实毫无文化可言,甚至是对文化的一种背离和侮辱!因此,创新不能脱离文化底蕴,没有文化底蕴的紫砂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所有艺术的形式必须服从于材质的特性。紫砂的特性本不适用于过于前卫的造型,再加上中国茶道的最高境界是清灵淡泊的逸趣及与之相对应的通灵般的体味。
紫砂壶的装饰有继承性,同时也还要强调创造性。从紫砂壶装饰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大量的实物资料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紫砂壶装饰发展,有着明确的继承性,这种继承是发展的,总是和创造性伴随着。
赞(0)
最新评论